業內人士透露,日前監管部門明確強調了三類產品不能參與新股網下申購,分別是一級債基、集合信托計劃和明確以博取一二級市場差價為投資目標的投資產品。
“打新”曾是私募熱衷的盈利模式之一,2009年因為在“打新”上玩得過火,私募還被中登公司暫停開戶。但此次新股發行重啟后,由于合約限制等因素,部分私募可能無緣新股網下申購。深圳某私募人士表示,盡管對首批過會企業預期較高,但由于平安信托等信托公司已經明確了信托產品不能參與網下配售,只能憾失網下申購機會。
證券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大約有30多家私募已經成了推薦類機構投資者,可以參加網下詢價。但業內人士表示,這些私募公司用自有資金參與網下配售沒有問題,但如果用信托產品參與網下配售還需要看信托合約,比如平安信托就不允許信托產品參與網下配售。
“盡管有多家投行來邀請我們參與網下配售,但由于合約的限制,我們只能遺憾地失之交臂了。其實,已經過會的企業中有許多我們心儀的股票,但估計股價會在上市后一步到位,留給二級市場建倉的機會很少。”上述私募人士坦陳。
由于網上申購中簽幾率極低,網下申購仍存在障礙,私募對于打新興趣寥寥。深圳某私募投資總監表示,要從投行處取得新股配售要靠人脈等資源,私募在公募等大型機構面前明顯處于弱勢,而且在新股發行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網下配售優先公募和社保傾斜,私募在“打新”方面沒有優勢,不會將精力和資金用于“打新”。
與2009年新股重啟發行后,私募扎堆發行“打新”產品的熱鬧場景相比,目前私募在“打新”產品籌備方面顯得極為冷清。目前尚沒有看到以明確“打新”為投資方向的私募產品,即使有一些私募“打新”產品,也是借道專戶等模式,鮮有采用證券信托賬戶的形式。而2009年6月,也是新股發行重啟當月,共有15家信托公司發行了49款證券投資類信托產品,明確投資于“打新”的信托產品達16款。
私募“打新”產品退潮也與監管部門的引導有關。在新股發行改革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針對一些網下投資者不注重研究公司基本面,單純以博取一二級市場價差為目的參與網下新股申購的現象,相關證券投資賬戶不得作為股票配售對象。”
部分投行人士還透露,在12月20日的保代培訓中,監管部門明確強調了三類產品不能參與新股網下申購,分別是一級債基、集合信托計劃和明確以博取一二級市場差價為投資目標的投資產品!氨O管層還指出,認定標準是實質重于形式,需由主承銷商自主判斷,具體如何操作和界定還需要公司進一步討論研究!币患掖笮屯缎腥耸勘硎,此舉主要是為了杜絕一些網下投資者不注重研究公司基本面,單純以博取一二級市場價差為目的參與網下新股申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