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理財產品爆發式增長的同時,有沒有暗藏兌付風險?銀監會創新部主任王巖岫昨日在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協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已經突破10萬億元,自2005年開始發行以來每年都能達到正收益,這是非常難得的。王巖岫同時表示,最近一年,4萬多個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到期兌付,沒有出現違約。
互聯網金融
七成銀行高管愿和電商合作
報告顯示,九成銀行家認為應該繼續擴大理財產品規模。從理財資金投向上來說,債券、票據、貨幣市場工具等高流動性固定收益類資產最受青睞。不過,在理財產品爆發式增長的同時,背后的風險也隨之顯現。去年年底以來,多家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出現兌付危機。對此,銀監會今年7月已啟動理財信息登記系統,所有理財產品只有在該系統登記后才可以發售。王巖岫表示,最近一年4萬多個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到期兌付,沒有出現違約。
與此同時,來勢洶洶的互聯網金融已經讓傳統銀行感受到了“寒意”。報告同時顯示,有超過四成的銀行家稱,電商企業融資服務對銀行業務影響最大,將給整個銀行業帶來巨大挑戰。對于銀行未來該如何參與到這一“盛宴”中,有77.9%的受訪銀行高管表示,愿意和電商等非金融機構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而也有超過五成的銀行家認為應守住銀行優勢,和其他機構開展競爭。
資金面趨緊
銀行資產錯配是“禍首”
同時,今年6月發生的銀行間市場大規模資金面緊張、利率大幅上升引發了市場對銀行業資金錯配的關注。隨著年末的到來,上周銀行資金面緊張的情況再次上演,讓市場憂心忡忡。報告稱,6月的大規模流動性緊張事件,嚴重打擊了銀行家對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的信心。調查顯示,55.5%的銀行家認為造成本次貨幣市場風波的“罪魁禍首”是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嚴重。此外,信貸增長過快和理財等表外產品的集中到期、銀行自身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不足、市場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恐慌情緒等也是6月份貨幣市場風波的影響因素。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大規模流動性緊張折射了銀行信貸的結構性問題,也就是金融體系將金融資源配置到了不該配置的地方,即不流動的領域,包括中長期貸款、基建、影子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等。
不良貸款風險
落后產能居首房地產第三
在涉及信貸資金安全的風險中,銀行業最關心的是什么樣的風險?報告顯示,針對銀行業當前關注的風險調查中,有超過五成的受訪者將“淘汰落后產能造成的信貸風險”排在首位,與此相關的行業貸款也受到限制。比如,銀行對冶金業的貸款限制由上年的23.6%躍升至60%;造紙業、紡織業等落后產能集中的行業貸款受限制程度也較上年有所上升。
從總體不良率預期來看,40.1%的受訪者預計今年銀行不良率在3%~5%之間,這一預期顯著高于截至今年三季度商業銀行整體不良率0.97%的水平。而對各行業不良率上升的預期則顯示,冶金業以38.3%的比例居首位;由于去年以來航運市場低迷,船舶行業預期不良率排名第二,房地產業居第三位。此外,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家對未來利潤增速的期許也有所下降。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未來三年銀行收入及利潤增速將在2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