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12月6日,銀聯新任掌門人時文朝邀請六大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一把手”、“二把手”座談時說。這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一位參會人士處獲悉的。
“今天召集兄弟們來開會,就是讓大家有冤申冤,有苦訴苦!”時文朝開場語引來與會的中國支付界諸位元老一片笑聲,時文朝原本打算一家一家公司親自前去拜訪,后因時間緣故作罷。
“可以說,這些人是掌管著中國支付界近半壁江山的核心人士。”前述人士稱。據他介紹,參會者包括匯付天下的周曄和劉鋼、快錢的關國光和王亮、杉德的茅圣賓和陳相斌、通聯支付的蘭奇和曲長國,卡友的上官步燕和蔣曉谷以及富友的陳建和康建明等。
這,還只是銀聯轉型的起點。
“市場化”的基調下,銀聯組織架構和機制都會相應變動。“以后銀聯沒有管理部門,統(tǒng)統(tǒng)都是服務部門。”時文朝說。
不與“民”爭利
空降銀聯前,時文朝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在其領導下,以注冊制為核心的銀行間市場變身債券市場主板,銀行間交易商協會推動中國債券市場質變并奠定自己的主流地位,成為市場化管理方式戰(zhàn)勝行政管制的范例。
銀聯市場化新戰(zhàn)略規(guī)劃已啟動,近日成立“組織架構完善和機制優(yōu)化”工作小組,為適應新戰(zhàn)略需求而調整組織架構,改革運作機制,通過新考核激勵方案推動前、中、后臺配合。
時文朝正在對銀聯做系統(tǒng)的調研,調研針對不同層級,包括領導、員工、內外部、中后臺。而此次會議,正是時針對外部機構的調研行動之一。
時文朝對銀聯給出的新定位是服務型組織,“銀聯轉型的方向是做好支付領域的基礎服務,提供開放平臺,讓更多的主體愿意通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共同將銀聯卡的產品與服務帶給持卡人。”
時文朝在上述會議上對諸位第三方支付機構高管稱銀聯以后是做平臺,不會與“民”爭利,“銀聯搭建一個大平臺,將業(yè)務、產品和接口全部開放,所有通道開放給所有機構使用。”
時文朝為銀聯制定的新戰(zhàn)略是要保持其規(guī)則和標準為市場、為行業(yè)所接受,但不再是以紅頭文件和處罰的行政邏輯。“以后原則上銀聯都不再印發(fā)紅頭管理文件了。但規(guī)則是必須的,卡組織如果沒有一個既定規(guī)則,豈不是要亂套了。”
希望銀聯勿用“老規(guī)則”處罰“新市場”
據參會的第三方支付人士透露,在上述座談會上,他們除了希望銀聯的處罰能夠更公平更透明,更希望在新市場環(huán)境下,銀聯作為居中協調的產業(yè)核心,在溝通協調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上能更多傾聽來自第三方支付的訴求。
一位參會的第三方支付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從今年三季度開始,銀聯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追償”力度明顯加大,“新政實施需要給我們適應的過程,需要有協商機制。”
因此他建議銀聯吸納第三方支付公司參與銀聯業(yè)務規(guī)則的制定,“至少能讓我們旁聽發(fā)表意見。作為卡組織,銀聯有責任推動建立更加合理的銀行卡利益、風險共擔機制,而現狀是發(fā)卡行不管,所有的風險都一邊倒由收單機構來承擔。”
也有第三方支付高管在會議上表示,希望銀聯不要用“老規(guī)則”來處罰“新市場”,而應配合第三方創(chuàng)新。
“說白了,銀聯大多數規(guī)則的投票權都在發(fā)卡行手里,第三方支付機構沒有。另外銀聯總部負責運營的人太少,導致溝通和落實事情較為緩慢。”
對于上述吐槽,銀聯參會高管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銀聯業(yè)務管理部門從本月開始,每個月都會定期向成員機構公開通報包括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內的各個機構的“違規(guī)約束”金額和明細。
時文朝在會上也明確表示,銀聯將不斷改進工作方法,為銀行、非金機構、商戶和持卡人做好服務,“以后銀聯的部門名稱可能都要從"某某管理部"改為"某某服務部"。”
時文朝還稱,將重新審視與銀行卡產業(yè)發(fā)展相協調的規(guī)則和標準,與包括非金融支付機構在內的產業(yè)各方共同完善,解決非金機構反映的問題,以市場化而不是行政化的方式樹立銀聯作為卡組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同時也希望非金機構尊重和維護銀聯的品牌權益,遵守銀聯的各項規(guī)則和標準。
當然,規(guī)則的完善與調整也絕非一日之功,時文朝笑言,“也請支付機構的兄弟們給我們時間”。
聯手應戰(zhàn)新支付
此前,銀聯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博弈”被炒得沸沸揚揚,其實雙方之間除了利益沖突,還有更深的利益依存和共享關系。但歷史是神奇的,銀聯“收編”第三方支付的輿論“危機”,最終或將被另一場更大的“危機”所拯救。
目前,第三方支付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并非銀聯的處罰,而是以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新興支付的擴張狂歡。
據了解,座談會上,各家第三方支付機構一致坦承,因為線上支付領域沒有統(tǒng)一定價規(guī)則,支付寶憑借其有存款優(yōu)勢給出的價格更低,而現在微信“殺入”線下更導致手續(xù)費可能降至0,這種情況下第三方支付機構別說贏得市場,就是生存都變得越來越困難。
“現在無卡支付的替代效應發(fā)展很快,我們現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銀聯。銀聯要是靠不上,我們就只好自己去拼命了。在新興支付領域,我們跟銀聯在同一條船上,都不希望被革掉。”一位第三方支付高管稱。
因此多家第三方支付都表示,“不希望被支付寶或微信給滅了,我們自己再造一個支付寶或者微信不可能,只能抱團依賴銀聯”。他們建議銀聯與第三方支付在卡基支付之外,應該有更開放和大膽的合作。
毋庸諱言,時文朝和銀聯歷任高管一樣都出身央行。不過在時文朝接手之際,中國銀聯已由央行支持下的資源獨享進入到后聯網通用時代,央行的政策也更趨向鼓勵創(chuàng)新與合作。時文朝接手之后,能否再現其此前引領的監(jiān)管創(chuàng)新風氣之先和市場化變革尚待時日檢驗,如何推動“傳統(tǒng)”的銀聯體系轉型、同時響應并協調產業(yè)各方的合作訴求,都在考驗時文朝的商業(yè)乃至政治智慧。
不過,至少對于參加座談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已經感受到銀聯行事方式的悄變。除了時文朝聽取意見的調研會之外,“現在對重點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聯要求服務代表每周都溝通,定期上門拜訪,專人制定溝通計劃表,隨時了解其需求與意愿,通過內部周例會及跨部門溝通協作機制,滿足其合作要求。”前述銀聯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