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以為“幸運”的許多事情并非那么偶然。相反,它與我們的行為和信奉的世界觀直接相關。
我們一般都認為好運氣是造化的偶然。當然,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幸運或者是(取決于你的信仰)偶然也許可以解釋你為什么差一點就碰上機場關閉或者在暴雨中打到了最后一輛出租車。 但生活中我們以為“幸運”的許多事情并非那么偶然。相反,它與我們的行為和信奉的世界觀直接相關。畢竟,中大獎必須得買彩票吧。正如商界人士鮑勃·米格蘭尼(Bob
Miglani)所言: 我遇到過很多成功人士——從關系長期和睦的夫婦、成功的職業女性、億萬富翁、到家徒四壁卻十分幸福的人,他們之所以“幸運”,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別出心裁,并且有所行動。 沒錯,研究表明,自認為幸運的人與自認為倒霉的人行為上有區別。赫特福德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運氣因素》一書的作者理查德·懷斯曼博士(Dr.
Richard
Wiseman)在一個歷時10年的實驗中研究了自認為幸運和倒霉的人的行為,他們都去應征了報紙上的一則招聘廣告。自認幸運和倒霉的人不僅面對生活的方式有顯著差異,而且自認倒霉的人還受惠于幸運的人的行為,學會了去面對生活。換言之,運氣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向,而是通過個人調整可以改變的觀點。 通過以下四種方式我們大家都可以利用所謂“幸運”者的力量: 只爭朝夕 “時間無情,”精神病學家馬克·班斯奇克(Mark
Banschick)在《今日心理學》中寫道。幸運的人最充分地利用時間,不會因為信誓旦旦地準備明天就開始行動而錯失機會。他們涉足社交活動,即使并不喜歡。他們現在就寫電子郵件,而不是推到以后。 正如班斯奇克所言,“事情現在不做就永遠、永遠不可能再做。未來可能會有類似機會,但不是這個機會——而你也不再是同樣的自己。時間會改變我們。” 自認幸運 自認幸運的人處理問題時更為樂觀和開朗。從而使他們更善于把生活的曲折視為愉快的意外。懷斯曼在《讀者文摘》中這樣描述那些學會了像幸運兒那樣行事的倒霉的家伙:“80%的人更快樂了,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了——也更有運氣了。一名倒霉的被試說,她調整了態度——期待好運氣,不去想倒霉的事兒——于是她的霉運消失了。” 運氣和偶然不可混為一談 金融戰略家邁克爾·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告訴《有線》雜志:“人們經常混淆使用運氣和偶然兩個詞。我喜歡把偶然看作系統層面的東西,而運氣則是在個體層面。如果我召集100個人來猜擲硬幣的結果,根據偶然性法則,會有少數幾個人連續五次都猜對。假如你碰巧是連續五次都猜對的人之一,那便是你的運氣。” 事實就是這樣,重要的是不要把不利的偶然當成一次有意義、有規律的背運。幸運的人似乎注意不到發生在他們身上不好的事情——當然就不會這么認為。 集中注意力 懷斯曼的部分研究包括幸運者的習慣,他發現,自認為幸運的人比自認為倒霉的人更敏銳。他描述了其中一次實驗: 我給幸運和倒霉的人都發了一份報紙,要求他們瀏覽后告訴我里面有多少張照片。平均而言,倒霉的人大約要花兩分鐘來數照片,而幸運的人不到一分鐘。為什么呢?因為報紙的第二版有這樣一條信息:“別數了,這張報紙上有43張照片。”這條消息占了半個版面,字體大于2英寸。消息是多么醒目,但倒霉的人往往錯失,幸運的人往往能看到。 為什么呢?懷斯曼解釋說,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焦慮的間接影響。所謂的倒霉蛋往往更焦慮,而焦慮又和注意力難于集中相關——特別是涉及意外情況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