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古人將君子比德于玉,也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各種說頭。記者昨日走進長沙市博物館庫房,只見庫房的儲物柜里,玉的種類繁多:玉帶勾、玉花翎、玉煙壺、玉帶扣、玉印、玉環、玉璧、玉簪、玉雕、玉耳墜……幾十余種玉器類文物讓保管員們在分類整理時頗費了一番功夫,但是說起這些精美的寶貝們,長沙市博物館的何枰憑說,隨便看哪一件,都凝聚了古人的巧思。玉是怎樣融入古人的生活中?而翡翠這種外來玉種又是怎樣成為中國人民喜愛的裝飾物呢?
翡翠受追捧,因為慈禧是“顏色控”
“你看這件清鏤雕佛手鳥紋翡翠佩多精美!”何枰憑說。遠遠望去,這枚玉佩就像一只翠色鳥兒停在佛手上休息,佛手部分顏色偏白,一大一小枝干相連,佛手紋路清晰,而翠綠的鳥兒連羽翼的線條都纖細入微。何枰憑解釋說,因為佛手這種植物有菩薩之手的說法,又與“福壽”諧音,因此玉雕中常常以佛手象征多福多壽。
翡翠又稱緬甸玉。主要由硬玉、綠輝石和鈉鉻輝石的多晶礦物組成。相傳我國六朝時期,已有墓葬出現翡翠,但是數量很少,未受到國人重視。有意思的是,此后翡翠便在民間銷聲匿跡,直到明代末期至清代,翡翠才真正大量進入我國。何枰憑告訴記者,翡翠作為貢品獻入宮中,深得康、雍、乾三代皇帝喜愛。因翡翠與和田玉相比,色澤更艷麗、透明度更好,具有玻璃光澤且質地滋潤,其特有的色澤和屬性,深受慈禧太后的推崇。“慈禧太后生性張揚,喜愛珠光寶氣的飾品和物件,這便給翡翠帶來了機會。”她說。
李更夫也在《玉器鑒定淺談》中寫道:“當年這玩意并不受人重視,明朝中葉,還把它叫做綠玉或碧玉,沒啥價值。直到清末,由于慈禧太后偏愛翡翠,把翡翠定成‘皇家玉’,普通百姓甚至一般官宦人家皆不可擁有。因此,翡翠在老佛爺的號召下,其價值才成幾何級數往上爬。自清末到現在,爬個沒完沒了。”可見慈禧太后有意無意地,成為了翡翠身價暴漲背后的“推手”。
“也就是說,收藏愛好者們如果遇到雕刻精美的翡翠,但是年代號稱是‘宋元時期’翡翠,就要在心里先打一個問號了。”何枰憑補充道。
通靈寶玉長命鎖,寓意吉祥很重要
文學作品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玉器,莫過于《紅樓夢》里賈寶玉那塊被他摔過兩次的“通靈寶玉”。實際上在清代玉配飾中,玉鎖比較常見,玉鎖源于“長命鎖”,何枰憑介紹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關于佩長命縷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在漢代每逢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股絲繩被移到了婦女臂上,漸成婦女和兒童的一種臂飾,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到了明代它演變成掛在頸上的裝飾,變成了鎖的形制,并出現金銀寶石質地長命鎖。記者注意到市博的清代“長命富貴”鎖形白玉佩幾乎相當于記者手掌的四分之三,長方形相當規整,溫柔透脂的和田白玉精光內斂,鎖的兩面分別篆文“長命富貴”和“福壽萬年”四字,“長命富貴”字樣的那一面,圍繞四字還淺浮雕有五只蝙蝠,取“五福”的諧音,有“五福捧壽”的含義。
“富貴吉祥的文字和翩飛的蝙蝠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幸福觀和人生追求,所謂五福即五種福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何枰憑說。這種對于吉祥寓意的追求,在清代許多玉器上均可見,比如這件“四馬松石紋玉如意瓦頭”。
“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一般長尺許,一邊是翹起的如意頭,鉤頭扁如貝葉。中間是適宜用手把握的柄。依據推測,“如意”源于爪杖,即民間俗稱“不求人”,是用來搔癢的。另外,古人吟詩詠賦之時,可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用。由于其紋飾精美且能一物多用,故頗受人們喜愛。發展到明清鼎盛時期,因其特有的雅致,“如意”成為崇尚古風的文人墨客文房內的玩賞物件。她說:“這件‘玉瓦頭’是鑲嵌在如意首部的裝飾物,形制比手掌還大,主體紋飾突出,四匹駿馬或站或臥于青松翠柏間,長鬃迎風飄拂,充分表達了時人寄語‘長久吉祥’、‘四馬如意’的美好愿望。”
一片冰心在“玉壺”,土豪家里才能用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這兩句經常被現代人引用,傳達一種心境。殊不知這玉壺要做起來頗費一番功夫,從選料到雕琢都不容馬虎,而把玉壺當做酒壺或者茶壺也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上的。
記者在市博文物庫房內見到的這件“清代鑲銀蓋菊花瓣紋碧玉壺”,相信就是這樣的清代貴族所使用的茶具或是酒具。這把玉壺是用一塊完整碧玉琢成,通體墨綠,壺蓋上鑲嵌有1大8小鮮艷的九顆紅色瑪瑙珠,壺蓋本身又為銀質白色,這樣的顏色組合,分外顯眼。造型上壺身通飾菊瓣紋,線條流暢,幾乎難以相信這是手工打造,而壺柄以陰刻線雕琢出螭龍噴水狀,動感有張力,更讓人驚訝的是,銀質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打開還需要一點腕力才行。
何枰憑將強光手電小心伸入玉壺內部,整個玉壺突然散發出溫潤的綠光,“它的內部掏膛厚薄均勻得當,不管是內膛還是底足等次要部位均雕琢得一絲不茍,當屬清代玉器皿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