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以來的市場調整,尤其是創業板和中小板的大幅下跌,如深秋的一場暴雨,澆醒了大量曾滿懷高成長和新興經濟憧憬的投資者,也為年末的市場帶來了陣陣涼意,或許也為今年以來的中小股票結構性行情劃上了句號。 涼意已來,寒冬未至。在經歷了連續的大幅下挫之后,如年內的大牛股華誼兄弟、中青寶自國慶節后以來下跌幅度均已超過40%,市場在技術上和投資者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反彈要求,短期市場或以反復震蕩形式呈現,但從多方因素考量,中小股票的寒冬或將到來,其風險仍不宜輕視。 中小股票高成長夢幻已破滅,但整體估值仍高企。成長故事是年內創業板行情的最大支撐,然而隨著三季報披露,偽成長的現實逐步露出水面。根據355家創業板公司披露的三季報,所有創業板公司前三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13億元,同比增長21%;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186億元,同比增長僅5%。其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或虧損的達179家,占比近一半;而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0%的僅45家,占比僅13%。單季度來看,雖然355家創業板公司第三季度合計營業收入環比二季度上漲1%,但凈利潤卻環比下降10%,業績狀況堪憂。沒有切實業績成長支撐的高估值是泡沫的典型特征。三季報已成為壓垮本輪創業板和題材概念股泡沫行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盡管截至31日收盤創業板指自高點回調以來下跌幅度已有13%,但根據深交所網站公布的數據,355家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仍高達50.37倍。僅個位數的利潤增速顯然難以支撐整體高達50倍以上的市盈率,板塊整體估值的回歸空間仍然較大。 年末的市場資金面環境并不樂觀。央行周四在繼周二開展7天期逆回購操作后再次開展了160億元的14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4.30%。受此影響,貨幣市場短期利率均大幅回落。央行的兩次逆回購操作有利于緩和短期市場資金緊張狀況,但并不能改變中期資金可能趨緊的局面。周三,農行五年期固息債招標發行,中標利率高達4.02%,超出市場普遍預期。盡管9月份外匯占款達到了1263.62億元,但隨后央行便暫停了向市場投放資金的操作,并在兩周內凈回籠資金逾千億元,體現出央行在四季度CPI上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有意在年底維持貨幣市場環境略微偏緊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年內不啟動IPO融資,年底市場資金面也難以樂觀。 對于漲幅已大的中小股票而言,包括創業板、手機游戲、民營銀行、影視傳媒、土地流轉等在內的概念板塊個股,年內最大漲幅普遍達到2倍、3倍,甚至更高。然而,除極少數真正具有良好長期成長性外,絕大部分缺乏基本面支撐。從二級市場盈利模式上來說,這類個股主力資金的運作模式必須依靠低買高賣,即賺高位買入的投資者錢。在經歷了巨大幅度的拉升后,目前這類板塊的主力資金浮盈豐厚,獲利賣出壓力較大。根據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網披露的證券市場交易結算資金余額,上周交易結算資金再度流出43億元。自創出本輪反彈高點的9月12日以來,共計6個交易周,其中5周交易結算資金凈流出,累計流出資金達275億元。隨著年末的臨近,各路資金需要真金白銀應對年終結算,大量資金或將持續流出二級市場。 近期市場的做多陣營在持續裂變,累計漲幅巨大的牛股紛紛跌停,資金出逃跡象十分明顯,且處在資金流出的初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這輪中小市值股票行情之前的調整中,部分投資者仍較為淡定,抄底心態仍重,中小股票調整或遠未結束。盡管高鐵、航天軍工、節能環保、醫療保健、民族品牌等板塊長期受益于經濟改革和轉型,中線可戰略關注,但也需注意可能受到中小市值股票調整的不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