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因素”已經消除,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仍居高不下,在售半數以上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超5%,其中,杭州銀行在售92天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更是高達5.8%。
銀行理財人士稱,這實際上是年底攬儲大戰提前打響。目前收益超5%的在售產品期限大多在80到90天,到期日都在明年1月1日以后,銀行給出高收益的目的在于提前鎖定跨年資金的成本。
“雖然季末因素已經過去,但從中長期來看,資金面還是比較緊的,因此,銀行傾向于現在更多推出90天左右、收益有吸引力的產品,直接把資金沉淀到年后,避免在年底前遭遇資金價格暴漲!闭行幸焕碡斀浝碚f,在這一思路下,期限90天左右、5%以上收益的產品比較普遍,不光是城商行和小銀行有,股份制銀行乃至四大行5%以上產品都比較普遍。
不過,高收益的急先鋒仍然是城商行。證券時報記者從多個渠道了解到,杭州銀行在售的91天和92天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分別高達5.4%和5.8%,渤海銀行一款91天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達5.7%,寧波銀行一款91天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5.5%,廣東南粵銀行一款92天的產品預期收益達5.3%。
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也保持在較高水平,比如,交通銀行一款98天產品預期收益5.2%,招商銀行一款90天的產品預期收益5.3%,中信銀行一款95天的產品預期收益5.2%,華夏銀行一款91天的產品預期收益5.2%。
四大行中則稍有分化,中行和建行有產品的收益水平超過了5%,工行和農行則在5%以下。證券時報記者在中行銀行網點了解到,該行有一款從12日起銷售的87天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5.3%,還有期限91天和84天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分別是5%和5.2%。建行一款90天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5.1%。工行11日起售的一款93天產品預期年化收益4.8%,農行從13日起銷售兩款84天和83天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分別是4.75%和4.35%。
根據Wind數據,在國慶節后到目前仍在售的557款理財產品中,326款預期收益超過5%,期限在90天左右的產品占比在20%以上。
銀行理財人士建議,手中有余錢或者季末后產品到期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將資金對接這類“跨年”銀行理財產品。不要想著在年底的資金大戰中獲取更高收益,即便有時間也很短,考慮到等待成本其實不怎么劃算,不如現在就購買90天左右5%以上產品來鎖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