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威通信300億借殼成就PE退出機會
|
兩年內19家機構突擊入股
|
|
2013-10-11 作者:記者 侯云龍/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9月26日,中創信測披露重組預案,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信威通信”)計劃以借殼方式上市。由此,A股史上最大借殼案誕生。“最大借殼案”源于268.8億元資產、36億增發股,以及40億元定增融資,一共超過300億元的資金與資產,注入僅13億元左右市值的殼公司。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市場關注,除了A股史上“最大借殼案”外,在目前IPO尚未重啟的大背景下,這一借殼案還將為眾多PE造就一個千載難逢的退出機會。而部分老辣的投資者則指出,在信威通信現有的20家機構股東中,除了早期的大唐控股外,其余19家均為2011年年底到2013年年初這段時間進入,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大量機構投資者蜂擁而至,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中創信測的重組預案顯示,公司擬以每股8.60元的價格,向信威通信除新疆光大外的股東發行約31.26億股股份,購買其持有的信威通信96.53%股權,交易總價約268.88億元。同時,公司擬以不低于每股7.74元的價格非公開發行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40億元。 相比之下,信威通信選擇借殼的中創信測就是個“小殼子”。公開信息顯示,中創信測總股本僅1.4億股左右。若按9月26日當天每股9.30元的收盤價計算,公司的總市值不超過13億元。 在這起“大象借小殼”的借殼案背后,是信威通信產業集團(以下簡稱“信威集團”)大股東及董事長——現年41歲的王靖,其控制并親自任董事長的企業超過20家,在全球35個國家開展業務,其所創辦或投資的企業業務涉及大型基礎設施、礦業、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等領域。 公開資料顯示,信威集團成立于1995年11月,原為大唐集團旗下核心資產,先后研發了SCDMA、TD-SCDMA和McWiLL三大國家和國際無線通信技術標準。特別是其基于SCDMA研發的“大靈通”系統,曾幫助固網運營商推出了移動通信業務。 信威集團當時的招股書顯示,凱通達持股43.66%,為控股股東;凱訊達持股0.8%。此二者均為大唐集團子公司,故大唐集團為實際控制人。但隨著大靈通項目黯淡退市,信威集團2007年沖刺A股IPO時遭發審委否決,2007年至2009年信威集團則出現連續虧損。 2010年公司進行股權重組,大唐集團減持退出,由王靖豪擲數億接盤,信威集團由國有控股企業轉身為民營控股企業。而此次重組后,公司的業績也開始好轉,至2012年公司實現凈利達21億元。目前,信威通信為王靖旗下的核心資產,2011年、2012年實現凈利潤分別高達5.69億元和4.91億元,2013年1至6月更達到驚人的16.80億元。 除了神秘的王靖和其不為人知的資本運作能力外,VC/PE機構縮短退出進程也成了助推此次借殼案的一大驅動力。公開信息顯示,信威通信的股東除了王靖等39名自然人外,還包括大量機構投資者,其中包括華賽大有、大正元致信、大正元致遠、大正元致勤、天兆欣、西藏恒益、賽伯樂公司、正賽聯創投、樂賽新能源、賽伯樂創投、卓創眾銀、聚益科、新恒通、寧波厚澤、恒信富通、火石創投、鑫和泰達、北京欣榮恒、山東高新等。 多數市場分析指出,在目前IPO尚未重啟的大背景下,此次借殼案將為眾多PE造就一個千載難逢的退出機會。一旦借殼上市成功,上述機構投資者不但能夠實現資產增值,還將大大縮短退出進程。 “從王靖重組信威通信,到目前借殼上市的近三年時間里,信威通信經歷了7次增資擴股,10次股權轉讓,股權沿革復雜,多方利益參與其中。特別是在2012年底和2013年,突擊入股的投資人和機構不在少數。目前,信威通信業績良好,主營業務又符合國家信息通訊產業政策方向,一旦借殼上市成功,公司股價估計將有較大漲幅,眾多股東的資產價值也將因此水漲船高。因此上述股東的突擊入股行為很容易讓外界產生‘利益輸送’這樣的聯想。”一位券商分析師這樣說。 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試圖聯系信威通信進行深入采訪,但截至發稿時,對方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