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成長 擇主題 抬醫藥
各路資管機構四季度策略大起底
上周五下午聽完最后一個路演,某基金公司TMT行業研究員小劉(化名)終于松了一口氣——離國慶長假又近了一天。然而,在晚飯的飯局上,一個朋友的詢問又勾起了他對節后的煩惱——
“四季度做什么股票比較好?”“公司要打排名戰,肯定不會再有TMT股票了,但是會保重倉的那些醫藥消費類股票。”小劉說。
與此同時,一家保險公司的資管經理李平(化名)也在憂慮節后的投資。“唉,估計節后一上班就會有不少事情。”李平說,“9月經濟數據發布、美國10月份的議息會議、審計署數據公布……”
2013年四季度,對于資產管理行業人士而言,注定是一個“多事之秋”:外圍有QE3的退出之劍高懸,國內有重要會議背后的政策大戲和地方債務平臺的債臺“高度”揭秘……這一個個未落地的“靴子”,對于投資來說,也是一個個風險點,券商、私募、公募、保險均在積極準備,以做萬全應對。當然,與此同時,也各自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保險希望能夠降低權益類投資比例,部分私募和券商仍想短線操作。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各路資管在四季度的權益類投資中,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醫藥這塊三季度被遺忘的角落。
成長股調整成共識
“四季度最大的風險點就是各類政策不及預期。”今年以來一直穩坐私募冠軍寶座的私募創勢翔投資的研究總監鐘志峰表示。以上海自貿區概念為例,在過去幾個月里,市場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政策“熱點前瞻”,也讓靈活投資的私募“大飽口福”。然而,臨近自貿區方案公布和自貿區正式揭牌,上海自貿概念股卻開始了一輪斷崖式下跌,多只個股競相跌停。申銀萬國高級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也表示,自貿區建設是中長期事業,在很多方面會涉及各種利益且難以撼動,預計短期政策很難超預期。他認為隨著自貿區方案的公布,自貿區概念會從狂熱預期主導的群魔亂舞轉向精耕細作,只有真正受益于自貿區建設的企業才值得關注。
對于8月底狂飆的自貿區概念,公募雖來不及參與,但卻表示這并不是他們擔憂的問題,他們更擔憂上市公司三季報業績和創業板調整。隨著10月份的到來,上市公司將陸續披露三季報,從已經披露的半年報情況來看,創業板和中小板中超過半數的股票業績并未達到市場預期。今年上半年股基業績冠軍中郵基金表示,前期高估值行業所獲得的巨幅市值成長并非源于業績支撐,而是估值驅動。
因此,中郵基金認為,三季報的業績證偽或將導致高估值行業四季度跑輸。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每年的四季度都會在10月份左右開始股票高低估值之間的收斂,即高估值行業當年PE/低估值行業當年PE出現快速下降。數據顯示,從2005年以來的每個10月份,低估值行業跑贏高估值行業的概率是100%。
從受訪情況看,成長股的調整似乎將在四季度成為各方“共識”,各路資管人士的“排雷針”也共同指向了成長股,尤其是TMT行業。文章開頭的公募TMT研究員小劉表示,10月和11月的訂單情況早已反應在之前的行情里了,如果沒有超預期的業績增長作為催化劑,四季度TMT不會有太大的行情。北京某私募研究員表示,以TMT最受關注的蘋果產業鏈為例,其關于Iphone
5s銷量超預期的數據,實際上是基于不同的口徑計算的,首先,這些銷量不是來自于真正的消費者買單,而只是經銷商訂貨;其次,900萬銷量包括中國內地,但是去年的500萬銷量數據是不包括中國內地的。如此看來,Iphone
5s只能說是正常的銷量增長,其實并無驚喜可言。
對于保守派的險資來說,TMT更是高處不勝寒,即使是能投資創業板的企業年金類險資投資人士也搖頭說不。“我們吃不準這些虛的東西。”天津某險資人士表示。
不過,資管人士對股指整體的判斷似乎仍然比較樂觀,主要原因是認為經濟穩增長的持續性已確定,這將對A股起到支撐作用。多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四季度經濟能夠平穩增長。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速在7.6%左右,與三季度持平。北京另一位券商投資經理表示,目前房地產和汽車兩個行業的數據向好,而這兩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具備長產業鏈,對經濟的利好影響較大。北京一家公募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認為,四季度CPI略微回升,但通脹壓力不大。中郵基金認為,即使四季度穩增長力度減弱,中央政策轉到促轉型上,二者也并不矛盾,在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公務服務供給和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能夠兼得魚與熊掌。這些逆周期的基建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不會留下后遺癥。
選擇性布局主題概念
雖然對大盤抱有信心,但由于對各種風險點的權重考慮不同,使得資管人士對具體的投資方向產生差異。
險資依舊站在“保守派”隊列中,對權益類的投資倉位減少。文章開頭的險資投資經理李平透露,公司非常重視QE3的退出,早已召開多次研討會,他們預計12月份美聯儲將會正式減少對其國債的收購。數據顯示,自5月份美國放風退出QE3之后,其國債收益率不到三個月就暴漲了近70%。對此,李平表示,可以預計,退出將給資產價格包括A股帶來極大的壓力,因此四季度公司會加大對固定收益類的投資力度,“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現在高點,我們可能會多拿一點。”
部分私募則表示,在11月份的重要會議之前,仍然將以短線操作為主,倉位跟隨短線策略變動,等到政策明確后再進行深耕細作。
至于圍繞政策的主題炒作,部分公募和券商人士表示,對于政策難以進行預測,四季度不會提前布局。上海一家公募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表示,一方面,對于政策,公司沒有能力做出準確預測;另一方面,政策帶來的主要是長遠影響,最后落腳到實際的上市公司業績上的過程比較長,因此會有足夠的時間反映到投資上。
中郵基金表示,主題的短期演繹總是有其發生、發展、高潮和衰退的階段。就自貿區主題來說,在上海開辟自貿區進行大膽創新,也是中央簡政放權的重要安排,有著十分重要的改革意義。但在區域內的改革措施如何落實和如何向區域外演繹,將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所以,自貿區概念也需要隨著事件的發展,把握市場預期的變化,嚴格以主題投資的視角來把握。隨著自貿區的掛牌,這一主題或會冷卻。但從自貿區定位的高度來看,這一主題還會在未來的關鍵事件節點上繼續演繹,那將是具體政策落實的節點。公司會根據后續的政策,具體分析受益方向,選擇性布局,并時刻關注由此擴展開來的在上海其他地區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改革機會。
也有部分人士表示,四季度短線操作策略下,也需要重點關注一些主題概念,首當其沖的仍然是自貿區,其次是優先股,再次是土改和鐵路改革。中郵基金認為,目前一直在進行的關于農村土地改革的各種各樣的嘗試,在實踐中得到認可的,預計會鼓勵和推廣;同時,其他有關于農業的政策預計會有實質性內容。在這個預期下,股市中的土改主題也將是一個長期主題。
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優先股解決了低估值行業的融資問題,可能使養老金增加對低估值行業的持股比例,優化銀行等企業的股權治理結構。新土改則對資金進入農村市場有很大影響;而鐵路改革中,相關企業的土地改革,有利于增加公司的利潤。如果能協調利益集團,就都是重大利好。但是目前市場對這類主題的爭論較多,潛在的優質標的較少。
醫藥股或強勢回歸
值得關注的是,在采訪中,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醫藥”重新回到各路資管人士的視野中,成為高頻詞匯。在多個不確定性下,醫藥行業確定的業績增長,使其成為市場熱點退潮后的高地,而之前的回調,也給投資者帶來一個價值洼地。Wind數據顯示,在醫藥商業賄賂調查以及其他熱點轉移市場注意力的影響下,自8月11日后的一個月里,中信生物醫藥指數下跌近7個百分點。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如果醫藥領域的商業賄賂案件不再繼續發酵,國家工商總局的相關調查11月底能順利結束,醫藥行業的重大利空將出盡。
上海某大型私募人士表示,醫藥行業業績確定,預計四季度能夠回到20%以上的行業增速。
一位險資人士認為,自上周開始的醫藥股上漲,可能就是新一輪醫藥股行情的啟動。9月26日,在多數板塊大幅暴跌的情況下,醫藥板塊逆市集體崛起,板塊大漲逾1%。輿論認為,醫藥股強勢回歸,與前一日安信證券的金牌分析師程定華大推醫藥股有關,但其實,Wind數據顯示,自9月11日開始,醫藥指數已經開始緩慢收復失地。
不過,也有基金研究員認為,對醫藥股還不能抱有很大的期望。“從業績來看,醫藥企業三季度業績并不是太好。政策上預計不會有利好,今年政府一直鼓勵信息消費,并沒提到醫藥。現在是到季末資金緊張、其他概念沒有看點了,大家就搞搞醫藥。如果大盤上去了,預計資金又要將醫藥拋棄。”該研究員建議,四季度對醫藥行業最好采取趨勢投資策略,對醫藥個股的選擇,則建議緊盯基藥招標結果。此外,關注二胎政策對醫藥股的影響以及中藥價格降價的影響。如果中藥價格降價“靴子”落地,則說明中藥重大利空出盡,有利于有獨家品種的中藥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