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酷暑日盛一日,新基金發行卻遭遇陣陣寒流——據不完全統計,短短一個月時間里,有6只新基金被迫宣布募集期延長,以確保新基金能夠成立,這創下了單月新基金募集延期數量的新高。WIND數據顯示,7月份已成立的新基金平均首募額僅有10.69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的平均首募額更是低至7.4億元,若剔除春節因素,則已創下今年股基募集的新低。
令人費解的是,新基金發行的窘境卻絲毫沒有改變基金公司扎堆發行新基金的沖動,這令基金業陷入了“囚徒困境”:不發行新基金,存在市場份額被奪走的風險;拼命發行新基金,卻有可能“賠本賺吆喝”導致公司利潤被吞噬。而在左右搖擺之中,基金數量已經逼近1400只的關口。
高溫天遭遇“寒流”
基金公司扎堆發行新基金的熱情,如7月的驕陽般不斷升溫,但“單品”的量卻在不斷下滑。WIND數據顯示,前7個月已有205只新基金成立,而去年全年新發基金也不過260只,前7月新基金成立數量已達到去年全年的近八成,新基金發行熱度進一步升溫;但與此同時,單只新基金首募規模卻直線下滑,去年新基金平均募集額尚能達到25億元,但今年前7個月新基金平均募集額卻跌落至18億元,下滑幅度接近三成。
業內人士認為,在基金業陷入發展瓶頸的當前,許多基金公司仍固守傳統發展思維,將規模擴張作為首要任務,重“量”不重“質”的氛圍依然濃厚,這是在新基金發行頻現虧損的同時,諸多基金公司依舊瘋狂發行新基金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來自于渠道的惡性競爭,則進一步刺激基金公司發行新基金的需求:如果停止發行新基金,就存在其他公司利用新基金奪走存量客戶和存量資產管理規模的風險,因此,新基金發行演變成為“防御”的重要工具。
值得警惕的是,基金公司過度依賴新基金發行已經釀成“苦果”,這對公募基金業未來的發展乃至基金持有人利益都有較深遠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新基金瘋狂發行,令基金公司對銷售渠道的依賴日益加深,導致種種銷售渠道大手筆切分基金業管理費收入的“蛋糕”,令基金行業的盈利能力下滑;另一方面,新基金發行的“賠本賺吆喝”,加大了基金公司的經營負擔,單只基金所能獲得的資源支持減少,從而會間接影響持有人的利益。
“退出機制”迫在眉睫
盡管業內普遍意識到過度發行新基金必釀惡果,但種種因素的制約,卻使得基金公司們短期難以停下新基金發行的沖動。有鑒于此,業內人士建議,宜盡快通過迷你基金清盤實現基金業的“退出機制”,使基金業能夠進退有序,建立起基金產品發行的良性循環。
某基金公司市場總監就向記者表示,對于基金公司來說,新基金發行的最大負擔在于成立后不久便淪為“迷你基金”,常常需要公司支付大量財力和人力來維持,對基金公司經營造成巨大壓力。但如果“迷你基金”清盤能夠破題,基金公司就可以整合資源,減少經營負擔,在對各只基金的資源分配上力度也將更大,對基金公司和持有人都有利。
“如果能建立退出機制,對基金公司的經營導向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事實上,目前基金行業雖然新基金發行數量龐大,但過于同質化,偽創新層出不窮。如果能夠建立退出機制,那么基金公司或許會重新審視同質化競爭的問題!痹撌袌隹偙O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