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之前歐元走勢可謂暴漲暴跌,對美元飆升可突破1.50,暴跌則可擊穿1.20,對美元跌至平價的預測也層出不窮。但2012年四季度以來,歐元的震蕩區間明顯收窄,今年則主要在1.30上下頻繁波動,無論是塞浦路斯危機,還是美聯儲退出QE的表態均未造成歐元過大波動。
2009年12月希臘引爆歐債危機以來,導致歐元數次暴漲暴跌的首要因素是歐元區可能解體的憂慮情緒。危機爆發初期,對重債國提出的財政緊縮要求極為嚴厲,加劇了重債國和以德國為代表的核心國家選民之間的矛盾,使得歐元區解體的風險不時高漲。但隨著危機的發展,歐元區內部也在不斷調整其應對策略,特別是去年底以來的一系列舉措,不但降低了歐元區解體的風險,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區域內經濟整合的力度,這導致市場預期逐漸穩定,大悲大喜的情緒不再主導市場。
這一系列舉措包括:首先,放松對重債國的緊縮要求。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最初對希臘、葡萄牙等重債國設立的財政緊縮目標根本不切實際,不但招致巨大的民意反彈,而且容易誘發經濟進一步衰退。經過歐元區內部的反復磋商,經濟增長和財政改革逐漸獲得同樣的重視,重債國的減赤達標期限和救助貸款償還期限被大幅延長。例如,葡萄牙本來需要在2013年底實現財政赤字占GDP總值降至3%以下的目標,但2012年10月和2013年3月的兩次歐盟財長會議,分別將葡萄牙的達標期限延長了一年。今年4月的歐元區財長會議還決定將葡萄牙的救助貸款償還期限延長7年。
放寬對重債國的援助條件,固然說明重債國的財政問題的確嚴重,但更重要的則是表明歐元區內部對于危機處理越來越務實,且表現出了明顯的維護歐元區統一的主觀意愿,這對于穩定市場情緒至關重要。
第二,大力加強銀行體系整合。隨著歐債危機由政府債務層面向銀行體系擴散,銀行業聯盟的建立被提上日程。單一銀行監管機制、單一銀行清算機制和健全的存款保險(放心保)機制被確定為實現銀行業聯盟的三大步驟。2012年12月的歐盟峰會初步同意歐洲央行成為單一的銀行業監管機構,2013年3月歐盟最終達成一致,決定從2014年年中開始由歐洲央行統一監管歐元區內部6000余家銀行,這意味著歐洲銀行業聯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緊隨單一監管機制的啟動,今年7月,歐盟委員會就“單一銀行清算機制”提出方案,決定賦予歐盟對歐元區和愿意加入銀行業聯盟的其他成員國的銀行實施破產清算的權力,以阻止銀行危機與主權債務危機之間的惡性循環,這意味著歐洲銀行業聯盟的第二步已經啟動。盡管該方案尚未獲得德國的認可,但歐盟推動銀行業整合的決心可見一斑。
第三,塞浦路斯危機的快速處理說明歐元區仍具有較大的凝聚力。以存款征稅的方式解決塞浦路斯危機是歐元區對重債國最為嚴厲的懲罰,塞浦路斯的核心國家利益受到重創,避稅天堂光環徹底消失。但塞浦路斯的妥協恰恰說明歐元區對重債國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接受歐元區苛刻的援助條件是自斷臂膀,但脫離歐元區則無異于懸梁自盡,在危機中抱團取暖是歐元區國家的明智之選。
第四,歐元區在危機中逆勢擴張。歐洲理事會7月9日批準拉脫維亞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加入歐元區,盡管拉脫維亞僅是一個GDP不足300億美元的小國,但在歐債危機尚未平息的情況下,它的加入一方面說明歐元區的單一貨幣體系仍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則凸顯了歐元區高層不斷加強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政策取向,這對于化解歐元區可能解體的負面市場情緒大有裨益。
總體而言,導致歐元暴漲暴跌的最大風險因素已經趨于消失,對美元動輒2000-3000基點的巨幅波動可能已經成為歷史,相對較窄區間內的高頻波動可能成為未來6-12月內的主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