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基金都是虧錢,大贖回的情況很普遍,因此只能做舊基金的持續營銷”,基金人士感言
春江水暖鴨先知。
不過,近半年來,中小型基金公司感知的不是市場溫暖的水溫,而是陣陣寒流。
截至今年6月30日,內地成立的新基金已達353只(A、B類分開計算),各種創新基金也不斷推出,其中包括黃金ETF、債券ETF和各種細分的行業ETF。
然而,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今年上半年,竟有11家中小型基金公司未發行任何新產品,這些基金公司包括寶盈、光大保德信、興業全球、匯豐晉信、諾德、中郵創業、益民、平安大華、浙商、紐銀梅隆和方正富邦。
中小基金紛紛停發新基金
在市場行情低迷的階段,發行新產品是維持基金公司規模的有效手段。今年新基金發行戰場硝煙四起,但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卻未能加入戰局。
截至6月30日的數據顯示,此次未發行新基金的公司多數都是中小型公司,例如方正富邦規模為1.23億元,排名第70;紐銀梅隆規模5.73億元,排名第67;浙商規模8.89億元,排名第64;平安大華規模23.44億元,排名第60;諾德規模34.63億元,排名第59;益民規模42.73億元,排名第58;匯豐晉信規模81.14億元,排名第53;寶盈規模105.45億元,排名第47;光大保德信規模233.07億元,排名第34;中郵創業規模237.49億元,排名第33;興業全球規模337.41億元,排名第24。
其中寶盈、興業全球、匯豐晉信、諾德、益民、平安大華、浙商、紐銀梅隆和方正富邦甚至未向證監會申報一只產品;光大保德信有一只產品于5月29日獲批,中郵也有一只產品于7月8日剛剛獲批。
這也是很多中小型基金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公司規模致使其不能隨意發行新基金,轉而投身舊基金的持續營銷。
“現在發新基金都是虧錢,大贖回的情況很普遍,我們公司也是考慮到這點才覺得還是做持續營銷比較好。”上述一家基金公司方面坦言。
“上半年不發新基金不算什么,主要看全年的。”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在我們看來,業績比規模更重要。”
據記者統計,以今年上半年末和去年底數據對比,上述11家公司資產規模平均縮水24.93%。僅有3家規模增長。
規模縮水的8家公司包括方正富邦(87.23%)、紐銀梅隆(71.48%)、平安大華(56.03%)、浙商(38.28%)、諾德(14.22%)、中郵創業(9.09%)、光大保德信(8.88%)、寶盈(6.91%)。
“備案制出來后對大型基金公司就是一個紅利,發行基金越來越快,小公司資金跟不上,又不能像大公司那樣一直上報基金,成本這一塊就過不去。”滬上一基金公司人士解釋。
然而,側重子公司、重點專戶、不隨波逐流也成為了上述基金公司不發行基金的原因。
有基金分析師認為,此前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在剛剛成立之際,通過拉來大量幫忙資金以充規模,現在已經嘗到惡果,因此從戰略上來講,選擇發行新基金還不如做好老基金;同時這些基金公司的渠道能力相對較弱,即便是要發行,也是相當的困難。
11家大基金發行數量均超10只
那么上半年那些信誓旦旦要發行多只基金的公司表現又如何呢?
在新基金發行中,我們可以看到,發行數量超過10只的有11家公司,包括工銀瑞信、華夏、嘉實、匯添富、廣發、國泰、民生加銀、易方達、博時、華安和建信。去年同期僅有華安基金發行新基金達到兩位數,有11只。
其中,博時發行11只(A、B類分開計算),工銀瑞信發行18只,廣發發行15只,國泰發行12只,華安發行12只,華夏發行16只,匯添富發行14只,嘉實發行16只,建信發行10只,民生加銀發行12只,易方達發行14只。
而不少次新基金公司也發行了一些基金,英大基金發行2只,華宸未來發行2只,方正富邦發行1只,德邦發行3只,長安和財通也各發行2只。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發行的多還是發行的少,固收類產品和ETF產品占據了發行市場的大部分江山,在發行基金中,僅有19只為權益類產品,另有26只混合基金和14只QDII產品。2012年年底,公募圈中就有不少人預言2013年將是新基金發行“競爭最為慘烈”的一年。
在老基金廣泛遭受贖回的難堪處境之下,公募基金業似乎都在將更多的“權重”賦予增量。證監會網站披露的新基金發行募集申報表顯示,簡易程序中共有74只產品在排隊等待,常規程序則有141只。
其中,債券基金和指數產品依然占據大頭,貨基其次,股基寥寥。
而等待發行的基金僅有7只,分別為國泰國證醫藥衛生、信誠中證800有色B、信誠中證800有色A、國泰國證醫藥衛生A、易方達裕豐回報、信誠中證800有色和國泰國證醫藥衛生B。
“上半年只是一個起步,下半年才是真正的拼搏。”上海某知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