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照片 |
|
這是一份堪稱優秀的成績單:今年上半年,上投摩根新興動力基金以41.55%的收益率位居榜首,登上了2013半程股基“冠軍”寶座;同時,上投摩根雙核平衡基金也以23.94%的收益率摘得了股債平衡型基金的冠軍頭銜。
在“中考”業績出來后,市場紛紛對上投摩根青睞有加,很多人更是以“股基狀元”、“業績靚麗”、“全面開花”等華麗辭藻為之加冕。一時間,上投摩根儼然成了明星基金公司。
面對上投摩根的風光表現,多位基金界資深人士向記者透露,雖然上投摩根階段性業績亮眼,但其公司內部人才短缺的困局也隨之凸顯:有三位基金經理“一拖三”,一位基金經理“一拖四”;部分基金產品頻繁更換基金經理,致使這些基金的業績江河日下。一時的“業績招牌”遮不住人才困局,上投摩根曾經的“群星計劃”幾近夭折,其距離“常勝之師”還很遙遠。
“一拖多”成家常便飯 “明星基金”拖成“平民產品”
今年以來,由于新產品的集中發行,以及原有基金經理的跳槽,導致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出現多位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而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不同產品之間也出現了明顯的業績分化,尤其是新接手產品頻繁演繹業績“變臉”。
今年上半年,杜猛管理的上投摩根新興動力基金以41.55%的收益率位居股基榜首,成為2013半程“冠軍”。杜猛成了明星基金經理,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公開資料顯示,除了上投摩根新興動力基金之外,杜猛還“掛帥”掌管另外兩只新產品:上投摩根智選30和上投摩根成長動力。
這兩只新產品均于今年發行并成立,其中上投摩根智選30成立于3月6日,上投摩根成長動力成立于5月15日。業內人士稱,像這樣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連續接管兩只新產品,在國內基金業實屬罕見,對基金經理的挑戰也非同一般。截至7月31日,上投摩根智選30的回報率為14%,而上投摩根成長動力的回報率卻是-2.90%。
除了新產品的集中發行外,上投摩根基金經理頻繁離職,其他基金經理中途接手,也導致“一拖多”現象頻現。
據銀河基金統計數據顯示,在股債平衡型基金中,羅建輝管理的上投摩根雙核平衡年內總回報達到23.94%,位居第一名,成為上投摩根上半年斬獲的另一個“冠軍”。在掌管上投摩根雙核平衡和上投摩根大盤藍籌兩只產品之外,今年6月20日,羅建輝又被增聘為上投摩根成長先鋒的基金經理,與唐倩共同管理該產品。但事隔10多天,唐倩于7月8日宣布離職。羅建輝中途接手,成為“一拖三”的又一位基金經理。鑒于人手緊張,上投摩根大盤藍籌于7月22日公告增聘“新手”徐茂平為基金經理,以減輕羅建輝的壓力。
而截至7月31日,上投摩根大盤藍籌的回報率為25.83%,上投摩根成長先鋒的回報率為17.44%,在33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分別排名第42位和第91位,業績還算差強人意。
此外,董紅波也是因為中途接手其它產品,成為上投摩根又一位“一拖三”的基金經理。公開資料顯示,董紅波之前管理著上投摩根健康品質生活和上投摩根中小盤兩只產品,于5月27日又被增聘為上投摩根中國優勢的基金經理,與楊安樂共同管理。然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楊安樂就于6月20日離任基金經理一職。
而更換基金經理導致上投摩根中國優勢業績大幅滑坡,截至7月31日,上投摩根中國優勢以-14.78%的回報率在146只同類產品中排名第145位,幾近墊底。上投摩根健康品質生活和上投摩根中小盤分別以22.88%和5.78%的回報率在336名同類基金產品中排名第57名和第205名,業績分化十分明顯。
業內人士稱,基金產品頻發和人才流失加劇,所導致的“一拖多”甚至基金交叉管理,都會給基金業績帶來傷害。由于基金經理精力有限,且不同基金品種風格各異,“一拖多”會使基金經理分身乏術而疲于應對,從而嚴重影響基金業績,甚至將“明星基金”拖成了“平民產品”。
基金換帥像“走馬燈” “后媽”帶來一堆后遺癥
與“一拖多”現象相并行的是,基金經理頻繁更換的現象在上投摩根也不鮮見。
上投摩根中國優勢和阿爾法基金曾經雙峰并峙,為公司旗下兩只老牌五星級基金,深得投資者的青睞。但是,這兩只基金后來歷經波折,業績可謂江河日下。2012年9月至12月,短短3個月時間,上投摩根阿爾法基金就三度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
上投摩根阿爾法始出于明星基金經理呂俊之手,后由公司投資總監孫延群掌舵。在孫延群辭世后,交給了基金經理王孝德和吳鵬共同執掌,實行雙基金經理管理制。去年8月10日,網曝基金經理王孝德與某女調情聊天、言語猥瑣。去年9月8日,上投摩根公告稱,因工作需要,吳鵬不再擔任上投摩根阿爾法的基金經理,至此王孝德開始單獨管理該基金。
經過兩個多月,去年11月27日,公司再度發布公告,上投摩根阿爾法增聘歐寶林為基金經理,與王孝德同時執掌該基金。而10多天后,12月8日,王孝德又被宣布解聘(據稱當時阿爾法在該公司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墊底)。自此之后,該基金就由歐寶林一人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彼時,歐寶林還是上投摩根剛剛從嘉實基金挖來不久的“新人”。
公開資料顯示,歐寶林自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在中德安聯任研究員,從事研究方面的工作;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國海富蘭克林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在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任嘉實主題新動力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2012年7月起加入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記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自從單獨管理上投摩根阿爾法以來,歐寶林對其大幅變動重倉行業,由原來的分散式多行業涉獵,逐漸變成集中一兩個行業的類行業基金,“押寶”特質明顯。
2012年年報顯示,該基金重倉行業有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業、批發零售業、金融保險業和采掘業等五個行業。而2013年二季報顯示,該基金重倉行業迅速“瘦身”,只剩下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兩個行業。期間大幅減持了交通運輸倉儲業、金融保險業、采礦業股票,同時增持了制造業、批發零售業股票。
自歐寶林獨自掌管上投摩根阿爾法以來,至今半年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雖然歐寶林動作頻頻,但卻并沒有給基金業績帶來多大改善。去年年終考核,上投摩根阿爾法以-7.17%的回報率在289只同類產品中排名第286位,位列倒數第四。而今年以來,該基金以4.97%的回報率在336只同類產品中排名第218位,依然處于第三梯隊。
根據專家的分析,股東矛盾、考核壓力、激勵缺位、理念沖突等因素都會導致基金經理離職。而基金經理頻繁變動,必然會增加基金投資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影響基金的潛在收益,同時也會給公司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群星計劃”中途易轍 “常勝之師”成色不足
2009年下半年,上投摩根針對投研團隊首次提出了“群星計劃”,公司不再寄望于一兩個特別明星的基金經理,而是要開拓一個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上投摩根的官方網站上,這家公司所展示的愿景是:通過優異績效和專注服務,建立與投資者的長期關系;成為基金行業中最好的和令人尊敬的公司。
上投摩根副總經理、投資總監馮剛指出,公司把打造“常勝之師”的著眼點落在兩個地方:首先是著眼團隊磨合,產生紅利。其次是把團隊精力落在最能產生業績的立足點上。馮剛還強調,基金公司的立身之本實際上就是給基民或者投資者賺錢,這是硬道理。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今年上半年,杜猛管理的上投摩根新興動力基金奪得2013半程股基“冠軍”,這為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賺足了眼球。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只“狀元”產品最近一個月的業績卻經歷了“蹦極式”下跌,月度業績排名跌至300名開外。
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7月31日,上投摩根新興動力最近一個月的回報率為0.19%,在同類產品中排名第332位,相較于6月底的第1名,已大幅滑落330多名,成為摔得最慘的基金產品。今年以來,杜猛在新興動力基金的基礎上又連續執掌兩只新產品,加入“一拖三”的隊列,業內懷疑業績跳水或受此拖累。
據Wind數據顯示,上投摩根共有16位基金經理,25只基金產品。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基金經理掌管著1.5只基金產品。北京一家知名券商的基金研究人士向記者坦言,上投摩根基金產品和基金經理的相對比例并不算高。但是問題出在不同基金經理掌管的基金數量和規模嚴重失衡,基金產品一邊倒地向少數幾位基金經理傾斜,這與公司倡導的“群星計劃”相去甚遠。
除了杜猛、羅建輝和董紅波等幾位“一拖三”的基金經理之外,還有的基金經理管理著四只產品,如趙峰就管理著上投摩根強化回報、上投摩根分紅添利、上投摩根歲歲盈、上投摩根天頤年豐等四只產品。與此相反的是,有的基金經理只與別人共同管理著一只基金,如楊逸楓與張軍共同管理著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徐茂平與羅建輝共同管理著上投摩根大盤藍籌,相當于每人管理著半只基金。
相關數據還顯示,最近兩年來,上投摩根有5位基金經理離職,又新聘了7位基金經理,基金經理變動率達到50%。專家分析稱,這一高頻的基金經理變動,也造成了團隊磨合中或多或少的效率損失、決策損失甚至是投資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