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冀寶齋博物館”,記者注意到宣傳語中這樣寫道:“‘冀寶齋’的古陶瓷收藏可以說上至遠古,下至元明清,涵蓋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品種之多,器型之精,畫風之美,用料之考究,在這里多是首次發現,極為罕見。”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冀寶齋的絕大多數藏品,市面上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只要有人要,要幾車都能說送來就送來”。 在冀寶齋的總顧問魏英俊看來,他們淘到的藏品,即使一些雖跟歷史信息相悖,也要收藏,怕錯此良機!霸谔接懷芯恐,出現不同看法、不同聲音的爭論很正常,不論真假對錯,都是對中華民族古老瓷器文化的保護弘揚。沒必要對展品的真假吹毛求疵。” 可見,傳統收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那個時代,文物、藝術品市場最主要的買家,大部分是收藏家。他們有能力鑒別真偽,他們最在乎的也是真偽。 如今,已儼然走進“全民收藏”的時代,各類假古董隨處可見,鑒寶類節目層出不窮。業內人士指出,這也是國內經濟大氣候造成的,“文物”收藏已成為了期望值很高的投資領域。 專家表示,很多買家在對古玩并不了解的情況下就貿然出手,浮躁的買家讓這個市場越來越浮躁。浮躁之風后面緊跟的就是文物造假的龍卷風。現在的古玩收藏市場,已經不僅僅是文化底蘊與收藏愛好,而是淪為賺錢的工具。 盛世收藏,老百姓有錢投資文化自然是好事,但是這里面水實在太深,又有多少人能知曉背后涌動的暗流呢?而支撐這個市場的正是已高度成熟的制假、造勢、拍假、假鑒、護假的完整鏈條。在熱錢洶涌、全民癡狂的背景下,“流通”是第一位,“真假”永遠排在最后。 所以,出現了去年網上盛傳的一張“中國文物造假地圖”。而贗品出爐后,在造勢環節,“故事”、名家鑒定、圖冊宣傳必不可少。“故事”被圈內稱作噱頭,杜撰一個離奇的故事給贗品,增加它作為“文物”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容量,從而提高身價。 業內人士指出,按理,在銷售環節,鑒定專家是判定真偽的“法官”;在維權環節,鑒定專家的意見是買家挽回損失必不可少的證據。但近年數個丑聞下來,這個隊伍、包括最頂級的泰山北斗,幾近全軍覆沒。而《拍賣法》的“免責條款”更使拍賣公司知假拍假。 面對著日益龐大的假文物產業鏈條,我們該如何應對?首要就是完善專家體系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從假文物流通的各個環節上進行規范,再加上執法隊伍嚴格執法,最終才能讓文物仿制市場規范,讓假文物越來越少。 文物需要保護,藝術需要傳承。文物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藝術的傳承與歷史的回顧。只有看待好了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收藏文物,才能將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更好地傳遞給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