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一度被市場普遍認為已接近均衡水平的人民幣匯率再度扶搖直上。截至5月17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即期匯價已分別跌破6.20和6.15兩大整數關口。短短一個半月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幅度高達1.1%。在此期間,美元指數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從最低81點附近一線一路震蕩上攻至84點上方,并在上周五一舉刷新自2010年7月以來的接近3年高點,日元、澳元、歐元、英鎊等全球主要非美貨幣則節節敗退。
對于近期人民幣“明星貨幣”般的表現,盡管有些分析觀點認為本輪人民幣超預期強勢似乎有些脫離基本面,但如果從各國經濟的實際增長態勢、長期發展潛力以及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來看,人民幣匯率依然擁有合理和穩固的“牛市基礎”。
自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展開了漫長的去杠桿進程。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雖然也不可避免地在外部因素影響下出現經濟增速緩步回落,但仍保持了相對其他國家的巨大優勢。
盡管今年以來日本經濟顯著受益于日元飛速貶值,近期似乎找到了重振實體經濟的新法寶,但這種“劍走偏鋒”般的扭曲刺激,最終是否只是“隔著玻璃見到的光明”,依然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日本央行無限量量化寬松的背后,依然將回避不了日本自身債務規模不斷放大的定向爆破風險。對于歐元區經濟而言,雖然歐元區在去杠桿、財政緊縮等內部結構調整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展,但歐債危機時隱時現的惡化風險,仍然沒有根本消除。
不斷開放的中國,不僅依舊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廣闊市場,還擁有即將再次釋放的改革紅利、產業結構的巨大升級空間,以及人類歷史上規?涨暗某擎偦瘽摿Α1M管可能難以與2001年中國加入WTO、深度融入全球大產業體系時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相媲美,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二次起飛,依然是對全球海量產業資本磁石般的巨大吸引力。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與多個國家貨幣互換規模的飛速增長,人民幣國際化正不斷得到深入推進。盡管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貨幣體系持續動蕩,但人民幣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幣值最為穩定的貨幣。在此背景下,伴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緩步復蘇,所謂熱錢或外匯占款的持續高速增長,與人民幣匯率的趨勢性走強,也就在情理之中。
近年來貨幣當局不斷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在保持整體幣值穩定等方面,也仍需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打破市場單邊預期,最大程度上降低資本頻繁流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從人民幣匯率波動給實體經濟的影響方面來看,人民幣階段性趨勢升值,也需要兼顧微觀層面上外貿企業的平衡,減少對于出口經濟部門的負面影響。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的定位,仍需在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促進實體經濟長期發展等方面,不斷走向長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