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看鬧猛”式的熱鬧,到之后若干年的沉寂,再到十年后,重新回暖。這大概就是F1落戶上海十年的縮影。 那是2004年,F1上海站首次設立。新鮮感及過節式的狂歡讓上海賽車場在“開門之日”即迎來27萬觀眾之巨,這種熱潮一直延續了3年,每屆比賽觀眾人數均保持在24萬左右;但隨著這種新鮮感及看熱鬧的心態逐漸退卻,地處上海遠郊區嘉定,交通不便,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的欠缺,當然,主要還是因為中國缺乏賽車文化,讓F1在中國的發展進入低谷,每年的現場觀眾僅12萬~15萬間,以至于傳出了F1將告別上海,因為年年巨虧;這種傳言被上賽場和F1的一紙10年新合約扔進了黃浦江,在培育了7年的賽車市場后,在地鐵11號線連接了上賽場所在地嘉定區和上海市區后,F1在上海又重現曙光,2012年吸引了18.5萬觀眾,2013年觀眾人數更是上漲到19萬,均創下頭三年后的新高。雖然中央電視臺因為利益問題宣布放棄轉播,但2013年F1上海站依然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了超過20億人次電視觀眾,全球超過150家電視臺進行轉播。 要說上海有沒有汽車文化?4月13日和14日兩天,數百名球迷一直舉著海報,手拿簽字本圍在賽事接待酒店波特曼門口,他們高喊著維泰爾——紅牛車隊車手、三屆F1冠軍——的名字,此前另一位冠軍車手漢密爾頓住在這里時,也享受過同等待遇。在四季酒店、萬豪酒店等其他酒店也都有類似情況出現。 “我以前最喜歡Kimi(萊科寧),現在覺得紅牛車隊的Vettel(維泰爾)還行,長得樣子挺可愛!滨傑幠嵩姷蹃喖獨W洋酒(上海)有限公司(MHD)公關經理趙潔璟,是一名典型的“80后”,就像她說話時常夾帶著英文一樣——她也更愿意稱呼自己的英文名Joyce,而非中文名——上海相比于中國其他城市的確更接受這些舶來品。F1如此,網球大師杯、高爾夫匯豐杯亦如此。 “有Kimi的時候,我年年都去現場!逼鋵岼oyce并非鐵桿車迷,甚至還不會開車;無論萊科寧,還是維泰爾,亦或者紅牛車隊,也都不像舒馬赫、法拉利那樣老少盡知;F1比賽現場發動機發出的聲音更是高達150分貝,超過波音747飛機起飛時的聲音,并持續2小時之久,所以賽車手都得戴著耳罩,在比賽現場,說話如果不借助于耳機,那“通訊”真的就只能靠吼。這些看似阻止了普通人,特別是女性對賽車的興趣,但Joyce依然樂此不疲,除了上海站的比賽外,其他每一站比賽,她都會在周末守在電視機前,并發微博評論比賽情況。“我從小就跟著爸爸一起看F1,半夜起床!盝oyce的小時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中國絕大多數地方的人還不知道什么叫F1,就連中央電視臺也還沒有開始直播賽車比賽,通常是在深夜的電視垃圾時段錄播比賽實況。 但這種汽車文化更多的可能還是出于追星的性質。以至于中國第一位F1車手馬青驊出現在上賽場練習賽時,雖然也能引起轟動,但還只能作為舉辦方的噱頭用于滿足觀眾心理,且這種關注度和商業價值無關。馬青驊身背三個贊助商,分別是樂家衛浴、美泰風火輪玩具以及豪雅手表,沒有一個中國品牌。 F1上海站運營方上海久事賽事公司總經理姜瀾說:“馬青驊的成長是F1中國最大的亮點之一,可時至今日卻沒有一個中國商家珍惜這個機會。是否只有馬青驊跑了第一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功利的誤解。馬青驊僅僅出現在F1賽場上這個現象就已經吸引了多少關注度,即使他跑了最后一名,他身上的品牌價值依然可期。何況他是中國第一位F1車手。”確實,盡管還只是一名試車手,但其實,馬青驊也已經是這個星球上開車最快的二三十人之一。 馬青驊現象在F1上海站也同樣存在。在上海站剛剛設立的初始階段,出于巨大的好奇心,中石化、聯想、愛國者等一批中國企業贊助F1,不過,如今卻很難看到中國品牌的影子。從總冠名瑞銀到車隊贊助清揚,F1上海站基本上被國際品牌壟斷!霸趪,賽事平臺資源充分挖掘的工作已經做得非常成熟,越是有影響力的賽事對其傳播價值的認可度越高。相比之下,國內頂級賽事平臺的意義和潛在影響力,尚未被國內高端品牌所完全認識到。”上海久事國際賽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惠民說。 所以,圍繞F1上海站“非主流”、“賠本賺吆喝”的質疑一直存在。“很多人會問,F1上海站什么時候能賺錢?這種說法很膚淺,其實,F1的游戲規則早就擺在那里,只是看你會不會玩、玩不玩得轉而已!苯獮懻f。F1和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賽車場合作,只給售票權和推廣權,承辦方沒有辦法獲得這個賽事當中的任何商業權益。 備受外界批評的一個數字是,為了承辦F1,上海賽車場造價26億元人民幣,每年F1上海站的承辦費2000萬美元,10年來每年虧損1.6億至1.8億元。 姜瀾也曾眉頭緊鎖,壓力巨大。但如今,他臉上的笑容逐漸增多。因為,單靠“場地租賃”一項收入,上賽場自身的運營費用就已經能抵消了。每天42萬元的場地租借費,每年利用天數達到了280多天,須提前一年預訂場地,法拉利、保時捷、奔馳、寶馬等各大汽車廠商經常會為了一個黃金檔期爭執不下。據悉,除去舉辦各類賽事以及必須的賽道維護時間,上賽場幾乎沒一天空閑。新車發布、產品測試、試駕體驗、駕駛培訓、客戶招待……名目繁多的活動在上賽場接連舉辦,甚至連一些保險、化妝品等行業的大品牌,雖然表面看來與賽車沒有直接關系,但也會借助上賽場這個高端平臺、廣闊場地來舉行大型推廣活動。為了緩解賽道租賃供不應求局面,位于HK看臺附近的上賽場第二維修區將在今年年內落成。它將上賽場的“上”字分成上下兩塊,可以同時租借給兩個客戶。這樣也滿足了不少中小客戶的需求。 F1也帶動了嘉定的發展。10年來通過F1賽事平臺,共吸引了180余萬海內外F1車迷及旅游者來上海觀賽。而2005年,嘉定全區接待游客量僅251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3億元;到2012年,嘉定接待游客預計為1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約20億元。汽車旅游收入已經占到嘉定旅游產值的三分之一。 和F1上海站同時崛起的還有一座世界級的汽車城誕生在嘉定。大眾等汽車企業聚集于此。其中,F1是少人問津的嘉定招商的最好招牌。 F1總裁伯尼??巳R斯頓說:“當在一個地區的賽車文化并沒有完全普及之時,它的最大用途仍然是城市名片、形象。”所以,上海市政府決定把F1留在這里。 伯尼還說:“如果擁有汽車制造商背景的車隊愿意在中國做更多的推廣活動,一定能促進F1文化在中國的推廣!逼鋵,相比于10年前,已經有越多越多的中國車手出現在各級賽車比賽中。雖然如今的馬青驊參加一個賽事要虧一棟房子;雖然培養一個賽車手達到F1的水準要耗資上億元,再富裕的家庭也難以支持,但凡事總有一個開頭,何況培育本土選手,不是辦賽方的職責,而在于這項運動本身的推廣能力。誰都知道,姚明之于NBA,劉翔之于田徑,李娜之于網球的作用?僧吘,一位世界頂級職業選手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速成。假以時日,中國汽車廠商也懂得了F1之于汽車產業、科技研究的帶動及宣傳作用,也設立車手培養體系,那將是中國F1及中國汽車業真正的春天。要知道,黑人車手漢密爾頓也是出身寒門,只是他在14歲時就進入了邁凱輪的青訓體系。 F1上海站在路上,中國體育產業、汽車產業也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