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可以有大小之分,強弱之別,球迷熱情卻不分高下,總會有一群人為他們堅守。這才是真正的體育文化。 曼聯曾評選過一次全球最佳球迷。頭名得主是來自羅馬尼亞的一對父子,他們之所以獲獎是因為每個周末父子都會登上臨近的一座高山,因為只有山頂才能收到
BBC
的廣播直播,在那電波里,有他們熱愛的曼聯;在溫布利大球場,也經常能看到紅軍利物浦的球迷,他們陣仗宏大,邁著同樣節奏的步伐,向著球場進發,那不疾不徐的節奏充滿力量感;在酒吧遇到“槍手”阿森納的球迷,如果你是它對手的死忠,那么對不起,冷嘲熱諷,吹口哨肯定是免不了了……這些就是球迷眾生相。但要說到足球是份牽掛,是一份需要,在這些強隊身上都還不是最感人的。 Bantam,中文被譯為“矮腳雞”。它是英國第四層級職業聯賽球隊布拉德福德隊的昵稱。這支12年前從英超陣營之中滑落,有著110年歷史的球隊能在本賽季打進聯賽杯決賽,絕對是千年一遇的稀罕事。當然,在中國的電視屏幕上是不可能找尋到聯賽杯決賽的任何影子的,盡管主持人在此前曼城與切爾西比賽中一再渲染,這場決賽將是本賽季歐洲賽場中決出的第一個冠軍。但沒辦法,之于愛大牌的中國人而言,這場決賽太無關痛癢了,一支沉降在底層的球隊,一支平庸球隊,激不起心頭的任何漣漪。結果倒也不意外,一路挫敗三支英超球隊挺進決賽的“矮腳雞”未能繼續爆冷,身中五彈,魂歸天外。 但是,在溫布利大球場,布拉德福德的死忠球迷們格外珍惜。他們披上各個時代的球隊戰袍,一眼看去,有兩個元素百年未變,一是在俱樂部徽標上驕傲挺立的那只“矮腳雞”,再者就是英倫球隊中罕見的黃色和絳紫色選擇,辨識度極高。十幾年前,這種顏色的球衣也曾高高飄揚在英超賽場上,可惜那不過是一段榮耀與悲傷交織在一起的日子。這一次,雖然未能創造更大的奇跡,雖然吞下一場慘敗,但對于“矮腳雞”的球迷而言,能有一次溫布利大球場的集體朝圣就足以在余生無數次回味了。 布拉德福德,一座不到30萬人口的小城。在1999年升入英超之前,“矮腳雞”足足度過了
77 年“非頂級聯賽歲月”。但也僅僅在英超待了一個賽季,就又“犧牲”了。財政壓力甚至讓其險些“窒息而亡”,被再降兩級,如今他們是曾經的英超球隊中最水深火熱的一員。 但活在第四級聯賽之中的“矮腳雞”并不缺少簇擁。球員們的現實心愿不過是周薪100英鎊;球迷更得在這家俱樂部每逢財政危機時,呼吁來自世界各地的捐款。聯賽杯決賽后,“矮腳雞”將會在聯賽中客場出戰約克城隊,一批死忠球迷就組織了一次步行37英里追尋自己球隊征程的活動,意在為困頓中的球隊募集資金。這聽起來感人嗎?其實,不過是這座小城中人們的生活常態。 他們不為成績,不為冠軍。比如一個名叫內齊博倫克的俄羅斯小伙子,他來自圣彼得堡,今年32歲,他沒有任何英倫血統,地地道道的“老毛子”。但是,內齊博倫克會興奮地告訴英國人,他在1999年19歲時是如何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一場“矮腳雞”與熱刺的英超對決,當麥克考在最后一分鐘為“矮腳雞”攻入一球后,這位俄羅斯年輕人神奇地愛上了這支英倫球隊,直至今日,為了心愛的球隊,他花了1500英鎊奔赴溫布利,只為融化在那千年一遇的熱浪之中。當曼聯公布自己全球支持者總量達到6.59億時,小小的“矮腳雞”可以在圣彼得堡有位死忠,既是奇跡,更是欣慰,足球讓彼此之間纏繞牽引。 當然,“矮腳雞”也一直努力為愛它的人們存在著。1985年那場令人心痛的球場大火帶走了56人的生命。在“矮腳雞”的主場——行軍谷球場,有專為悼念大火中喪生球迷而制作的金色浮雕,軀體在看不到的火焰中扭曲著。聯賽杯決賽中,“矮腳雞”球員的球衣上出現一行小字——“我們永遠和56在一起”,“矮腳雞”雖小,但尊嚴與溫情不分高下。 在我們的體育版圖中,是找不到一個可以擁有110年歷史的鮮活生命體的?稍谟孔鞘兄须S處可尋,他們就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總監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