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位控制并不是基金應對市場劇烈震蕩的有效方式。股市結構性的特征正使得倉位控制的有效性逐步減弱,實際上對基金等投資者而言,依靠倉位控制并不能避免市場風險,也難以通過倉位控制來提高收益。 今年以來基金業績排名也顯示,倉位難以確保基金的凈值表現。在去年12月4日以來的反彈過程中,高倉位基金并不能確保自己的業績跑在同業的前列,而倉位中性甚至偏低的基金并不因此在凈值反彈中遜色于高倉位基金,甚至一些股票倉位相對偏低的基金業績表現更吸引市場眼球。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在于市場的結構性特征,一些高倉位基金跑輸的原因在于其主要倉位集中在相對偏弱的品種上。 同樣的邏輯也反映在近期出現的市場劇烈震蕩之際,如果沒有精確抓住相對優質的品種,降低倉位并不能確保可以避免市場調整帶來的損失,而如果對于品種有較大的信心,保持相對較高的股票倉位也可以逆市而上。記者近期對一些基金公司管理的專戶、社保、公募基金采訪發現,不少基金經理仍保持相對較高的股票倉位,甚至有基金經理近期開始小幅加倉。實際上,基金經理的加倉行為也并不是主動性。 “我們沒有特別考慮給一個什么樣的倉位,只是在選擇個股時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股票倉位。”深圳一位偏股型基金經理這樣向記者解釋其股票倉位提高的原因。這種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于基金操作之中。“個股對基金凈值的貢獻非常大。”深圳一位績優型基金經理也認為,倉位對于凈值的貢獻越來越小,而個股對凈值的貢獻卻變得非常大,基金的一些所謂加倉行為實際上往往是基金對于某幾只個股集中操作的結果。 與此同時,雖然經濟數據并不如意,但當前弱復蘇的形態尚在進行當中,因此當下環境并無必要大規模降低股票倉位,當前的權益類資產實際上仍具有較高的吸引力。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公司人士昨日也指出,近期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工業增加值、制造業投資、PPI、消費和信貸數據均低于預期,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數據尚可。從長期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勢必面臨轉型,但從短期來看,經濟增長對于投資仍將保持較大程度的依賴,在流動性尚未收緊的情況下,經濟有望延續弱復蘇的趨勢。 “弱復蘇難以傳導到中上游等產能過剩的行業,景氣更有可能停留在下游及成長性細分行業。”上述公司人士認為,A股將繼續維持震蕩和結構性分化的格局。與此同時,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也認為,受限于宏觀經濟的疲軟,股市后期很可能呈現結構性行情的拉鋸戰。精選個股應是后期獲得超額收益的主要策略,實際上這也意味著倉位高與低并不具有實際意義,基金投資尚需依賴對個股的重點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