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12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產品數量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個人投資理財的最重要渠道之一。截至目前,其余額也已超越信托業和保險業的資產規模,為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和回報。
不過,在理財業務激增的同時,風險端倪也日益顯露。比如,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的差異、信息披露的不規范、資金池運作的爭議等,都讓投資者心懷忐忑。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連續走訪了多家銀行,從本期起為您推出系列深度報道。
整體穩健 平均收益高于定存
“雖然2012年存款準備金率的兩次下調使得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表現出連續下滑態勢,但考慮到投資市場的整體低迷,銀行理財的收益仍讓很多消費者感到滿意。”建行某支行資深理財師向記者表示。
根據中國銀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7.1萬億元,已超過信托業、保險業的資產規模。2012年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平均達到了4.11%,高于目前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全國開展理財業務的18家主要銀行為客戶實現投資收益2464億元,已經購買理財產品的銀行客戶超過了2000萬。
“2012年海外投資環境的轉暖,也讓很多掛鉤海外市場的理財產品實現了高收益。”西安郵電學院金融系副主任李鵬介紹說,很多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為投資者帶來了意外的驚喜,這一點在外資銀行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而據《理財周報》的統計,2012年全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實際收益率達到10%以上的產品共31款,其中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為28款,中資銀行理財產品3款。
實際收益 160款產品未達預期
根據銀率網的統計數據,2012年到期銀行理財產品共22256款,在披露收益信息19219款產品中,有160款并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其中甚至有7款產品為零收益。
“結構性理財產品因為所投資標的往往波動較大,無法達到預期收益極為正常,而部分銀行甚至同時發行買漲、買跌同一標的的兩種不同產品,其中一種自然就無法達到預期收益。”李鵬表示,消費者判斷銀行理財能力需要關注未達到預期收益產品所占比重,不能因為某一款理財產品未達預期收益就輕易把一家銀行加入理財“黑名單”。
拐點初現 理財市場或迎變化
“經過9年的發展,中國銀行理財市場確實到了要反思和加強監管的時候了。”西安交大投融資研究所所長余力表示,2012年,關于銀行理財是否是“龐氏騙局”的爭論體現了銀行業內人士的反思,不管最后是否將銀行理財定義為“影子銀行”,都將最終促進銀行理財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除此以外,華夏銀行理財風波引發的銀行是否應該為第三方理財巨虧行為“兜底”的討論,固定、浮動收益產品是否分賬監管的探索,也都讓2012年的銀行理財市場在風險初露的端倪下體現了理性的反思。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來自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只有充分的信息披露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理財文化。”余力強調,只有監管層充分意識到風險隱患、銀行加強自律、消費者具備風險意識和金融常識,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理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