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營業網點存單變保單 農業銀行重視予處置》一文發表后,引起社會普遍關注。近日,在廣東工作的消費者許女士向中國消費者報社與搜狐理財共同主辦的保險投訴綠色通道反映,自己在農業銀行營業網站遭遇存單變保單騙局,強烈要求農業銀行及相關保險公司全額退保,并追究騙保者的責任。 據許女士書面反映,2010年9月,許女士在湖南衡陽生了小孩,其母給了小寶貝1萬元錢,加上別人給的禮金幾千元,許女士將這筆錢帶到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一農業銀行營業網點,準備存起來。進門后,銀行里一個穿著工作制服的人員接待了許女士,了解到她要存錢,就為其推薦了一款保險理財產品,即太平盈盛兩全保險C款。這位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教育基金,可以給小孩以后上學用,每年存1萬元,存10年,15年滿期后剛好可以給小孩上高中、讀大學用,比銀行的定期存款利息要高。許女士訴稱她當時對保險不了解,但由于推薦者是銀行工作人員,所以就比較相信她,“比銀行定期存款利息高”的話也讓她很動心。最后,許女士買下了這款產品(保單號001529980411306)。 當買房需要交首付、孩子上幼兒園急需用錢時,許女士這才發現自己存在銀行的錢——實際是保費,怎么也取不出來了,如果實在要取,就得視為退保,要承擔本金損失。許女士冷靜下來一計算,這款產品的收益比銀行定期收益差多了,明顯是在騙人。許女士稱,“與定期相比差距這么大,這算什么理財保險喲,我還不如存定期劃算,而且存定期我還可以隨時取出來,本金不會損失,而保險沒到期取的話會損失本金。而且每年繳1萬元對我來說壓力很大,我們這樣的工薪階層本來就沒多少閑錢,何況這個要存10年啊,我每年哪來這么多閑錢付保險費喲。這種靠忽悠騙人來取得保險合同的做法讓人氣憤!” 在農業銀行營業網點頻頻發生的存單變保單現象,究竟是個別人的作為?還是一種有組織的行為?農業銀行又將如何從根本上治理這種現象?中國消費者報將對此繼續關注并跟蹤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