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子公司股權激勵破冰。證券時報記者日前獲悉,新一輪基金公司子公司將在春節后公布,與此前13家子公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備受關注的股權激勵問題首度亮相。
股權激勵破冰
從去年11月基金公司子公司開閘,股權激勵被視作子公司區別基金公司專戶的最大亮點和制度突破,備受關注。不過,過去3個月中獲批的13家基金公司子公司均為基金公司全資子公司,并未提及股權激勵問題。
萬家基金的一則子公司獲批公告,則被業內認為是子公司股權激勵破冰。萬家基金日前公告稱,萬家基金子公司萬家共贏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得證監會批復,注冊資本6000萬元,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為主要股東,持有51%的股權,歌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35%,上海承圓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資14%。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股東構成中,占有14%股權的有限合伙被外界看作是股權激勵的變通路線。“承圓投資的員工應該就是子公司的成員。”業內人士如此分析。
無獨有偶,上海另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專戶部人士也透露,上報的子公司方案中有超過30%的員工持股比例,具體的參股方式也是有限合伙。“基金公司肯定還是占據絕對控股權,而有限合伙則為股權激勵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原則上子公司的員工都可以參與認股,不過公司內部具體的實施細則還沒有出來。”
上述專戶人士同時透露,新一輪子公司名單會在春節后集中公布。“這一輪獲批家數很多,預計超過之前的總和,不少公司都涉及了股權激勵。”據悉,中海、大摩華鑫、華安、東吳等基金公司都在積極推進子公司方面事宜。
初期求穩健謀生存
子公司開閘開啟了基金公司競爭的又一藍海。快速搶占各種資源、跑馬圈地成為各基金公司目標,甚至有公司子公司方案都沒上報就已經開始全員動員尋覓合作資源,提供合作項目還可拿到獎金提成。子公司是否穩賺不賠?
數位接受采訪的基金業人士表示,初期基金子公司能做的業務不會太激進,相對于公募業務來說,賺錢是大概率事件。“子公司開始的業務重點,肯定還是風險相對容易掌控的、資源更加有優勢的項目。”上述專戶人士稱,在他看來,幫助私募做投顧、發產品的通道業務、低風險的債券業務、跟信托合作的定增業務等,都是子公司起步階段可以著手做的事情。
“這種方式盡管利潤率看似不高,但一開始就能賺錢,而且是穩賺不賠的。對于起步期的子公司來說,先立足能夠生存下去是王道,所以現在大家動作都很快,到了新一輪跑馬圈地的時代了。”一家已經拿到子公司牌照的基金公司人士稱。
據了解,首批子公司嘉實資本已經啟動兩單業務,一個是小額貸款,另一個是房地產信托,其中第一單已經落袋為安,真正實現盈利。
一場新的跑馬圈地競爭正在激烈進行。這一次,公募基金的對手不再是同行,私募股權投資(PE)、保險、券商資管、陽光私募,泛資產管理時代公募基金能否搶占先機,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