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國劍橋大學。殷剛/攝 |
新人文學院,一所新成立的私立大學,首批注冊新生僅60人,每年學費高達1.8萬英鎊(約合2.95萬美元),兩倍于劍橋大學等英國公立名校的收費上限,被英國媒體戲稱為“錢橋大學”。
除了收費高于同業,新人文學院也承諾聘請頂級名師授課,向學生提供一對一輔導,打算在教學方面也與劍橋、牛津等名校一比高下。如此雄心勃勃的計劃只是招生“吸金”的噱頭,還是挑戰英國現行高教體制的革新舉措?新人文學院在英國教育界引發熱議。
學費高昂讓人卻步?
新人文學院由英國著名哲學家格雷林創辦并出任校長,校址目前位于倫敦,是一所營利性私立大學。
學院設有經濟學、哲學、法學、英文和歷史5個專業,還開設4門體現“人文”特色的必修課程:邏輯學、批判思維、科學素養和應用倫理學。必修課成績合格的學生能獲得新人文學院的畢業文憑,修完專業課程的學生則可獲得倫敦大學學位。
從2011年6月起,學院開始在各地展開招生宣傳。2012年9月中旬,首批60名新生陸續入學。按照格雷林的說法,校方有意控制招生規模,將師生人數比例定在大約1:10,確保向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
但在外人看來,貴得離譜的學費或許才是影響招生規模的主要原因。
17歲的穆吉布爾就讀于一所公立中學。聽完格雷林的招生宣講后,他認為:“非常棒,讓人信服。但怎么負擔得起呢?這讓我為難。一邊是1.8萬英鎊,一邊是(公立大學學費)9000英鎊。我可不想這輩子都為償還大學學費所累。”
這所公立中學的管理人員愛德華·詹姆斯更加直言不諱:“1.8萬英鎊學費讓我的學生們望而卻步。像我們這樣的公立學校,家長們大多沒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最害怕負債。”
啟動招生宣傳后的頭半年里,學院收到的報名申請十分有限,僅有28人獲批準。隨后,格雷林加大宣傳力度,重點針對收費昂貴的私立中學,還遠赴法國、希臘、德國、比利時等國宣講。
《星期日泰晤士報雜志》記者凱蒂·格拉斯曾跟隨格雷林參加多次宣講。格拉斯發現,私立中學學生對高學費的反應確實有所不同。樸茨茅斯文法學校17歲學生喬治·博克索爾認為:“學費聽起來是有點嚇人,但這反而增加了挑戰性,讓我感覺這所學校更值得一試。”
截至2012年4月,學院共收到355份入學申請,其中約2/3來自私立中學。9月份開學前,學院批準112份入學申請,最終報到的僅60人。
明星教授只是噱頭?
對選擇新人文學院的學生而言,最吸引他們的,莫過于格雷林開出的那張“全明星陣容”教授名單。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文·平克,牛津大學詩歌學教授克里斯托夫·里克斯爵士,美國知名理論物理學家勞倫斯·M·克勞斯,生物學教授理查德·道金斯,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每一位都是來自英、美著名高校的學術界“大腕”。他們紛紛表達對新人文學院的支持和期望。
“新人文學院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教育機構,學生們在這里用科學的語言學習文科知識。我驚奇地意識到許多大學還不知道這有多重要。”物理學家克勞斯說。
道金斯說:“我相當喜歡導師學生一對一的輔導形式。我自己在牛津大學學習時就曾深受其益。”
格雷林說,已有至少13位名師接受邀請,成為新人文學院的客座教授。
記者格拉斯在宣講活動中注意到,當聽到道金斯、弗格森等人的名字時,學生們往往雙眼一亮。
“我太喜歡這一點了,”18歲的羅恩告訴格拉斯,“他們大名鼎鼎,我讀過他們的書,崇拜他們,而現在他們能來這所學校講課。”
然而,在批評者看來,格雷林不過是在利用名人效應替自己辦學做宣傳,以此騙取高額學費。這些名教授都在其他高校任職,而且大多為美國大學,他們能真正到新人文學院上幾次課?
面對質疑,格雷林堅稱這些客座教授職位絕非虛設,每位教授每學年都有授課安排。在第一學年,一些知名教授的課時最多能達20個小時。“勞倫斯·M·克勞斯下學期將有7次課;理查德·道金斯有4次課。”
他說,學校將確保每星期至少有一位名師授課或開講座,這就像“蛋糕上的糖衣”,雖量少而味美。“我們需要持續不斷的靈感啟發,希望學生能與這些偉大的學者保持接觸。”
教育革新還是倒退?
格雷林畢業于牛津大學,后來成為母校的客座教授。他受美國文科學院獨立辦學方式的啟發,曾試圖說服牛津大學校方采納同類辦學理念,但遭到拒絕。于是他決心親自試水。
英國有上百所高等學府,絕大多數是公立大學,政府撥款是大學經費主要來源。《泰晤士報》認為,在如此大環境下效仿美國推行獨立辦學,格雷林挑戰現行體制的勇氣可嘉。
2005年,格雷林籌得10萬英鎊風險投資,啟動辦學計劃。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對他表示支持。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也認為,政府干預高校管理導致英國高等教育質量走下坡路,獨立辦學將為高校未來發展指明前路。他稱贊格雷林辦學之舉是自1983年英國首個私立大學白金漢大學創立以來,英國高教領域“最大膽的嘗試”。
與此同時,昂貴學費也讓格雷林和他的學校飽受爭議。批評者認為格雷林試圖推行教育商業化和私人化,是英國教育業的退步。還有人指出,新人文學院目前并無授予學位資格,只能通過倫敦大學國際項目為畢業生頒發倫敦大學學位,而且課程設置也幾乎完全照搬倫敦大學。“如果能夠直接入讀倫敦大學,花3000到1萬英鎊學費就可獲得學位。而新人文學院卻要你為此每年支付1.8萬英鎊。”一名批評者在網絡上寫道。
針對學費問題,格雷林認為1.8萬英鎊的收費標準并不過分。他指出,劍橋大學培養一名人文專業學生每年所需成本要1.75萬英鎊。此外,他已從社會上籌集25萬英鎊的捐款,為30%的新生提供全額或半額獎學金資助,以減輕他們的學費負擔。他說,自己的目標是讓今后入學的學生們“人人能拿獎學金”。
還有一些教育界人士指責新人文學院不僅“搶錢”,還宣揚“惡心的精英優越論”。對此,格雷林請來的客座教授們有不同看法。
“精英優越論的指責很可笑,”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文·平克說,“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總要好于政府辦學這種單一模式。”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說:“一所新的(私立)大學,這正是英國需要的。如果哈佛大學是由美國政府開辦的,它能成為頭等學府嗎?我們都知道答案。”
[相關鏈接]
英國高教白皮書鼓勵大學之間競爭
英國政府2011年發表高等教育白皮書,鼓勵英格蘭地區的公立大學之間、公立大學與私立教育機構之間展開競爭。
這一題為《將學生置于系統中心位置》的白皮書鼓勵高等教育機構競爭大學招生名額;讓更多教育機構擁有授予學位的資格,其中包括繼續教育學院。目前,全英格蘭只有5家私立高等教育機構有權授予學位,英國政府計劃推動更多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產生以及私立機構與公立大學合作辦學。
白皮書規定,A-Level考試(相當于中國的高考)成績至少獲得兩個A和一個B的優秀學生都可以進入他們首選的大學,不受政府為大學設定的招生名額限制。這意味著受到學生追捧的名校可以自由擴張。而年人均學費不超過7500英鎊的大學在招生名額方面可能得到政府的獎勵。2012到2013學年,政府將增加近8.5萬個招生名額,供各大學競奪。
英國的100多所大學基本都是公立大學,政府撥款是大學教學經費的主要來源。政府過去嚴格限制公立大學的本科生招生名額,超額招生將受懲罰。2010年底英國政府宣布,從2012年秋季開學開始,允許英格蘭各大學將本科生年學費標準提高,最新標準為最低6000英鎊、最高9000英鎊。迄今,多數大學都已表示將以9000英鎊的上限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