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為期4天的2012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以下簡稱文物博覽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新館閉幕。本次展會不僅展示了百余家收藏機構及文物商店帶來的瓷器、佛造像、古董珠寶等眾多精品器物,而且因首次向公眾開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參觀,現場人山人海。
“近年來,中國文物收藏異常火爆,這其實是文物投機的火爆。”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收藏者來說,喜歡和收藏是最重要的,不應該拿文物投機賺錢,文物收藏亟須回歸理性。
精品文物“掀起蓋頭”
“我們此次攜帶了鎮店之寶——永樂的四臂瑪哈嘎拉(佛像)來京參展。”來自四川重華拍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告訴記者,這尊佛像非常珍貴,保守估價在千萬元以上。
記者在文物博覽會上發現,除了四臂瑪哈嘎拉(佛像)外,主辦方特別推出的大清道光年制“珊瑚紅描金寶相花壽字紋瓶”和“綠地粉彩纏枝蓮紋雙耳瓶”、大清康熙年制“大五彩花鳥紋花盆”、“元代青花云龍紋牡丹鋪首罐”以及“大清乾隆年間宮廷畫家沈源作”《燈市行圖》等5件精品,在VIP專場中受到了藏家和展商的關注。此外,來自國內外的83家收藏機構、古玩商、行業協會及國內34家國有文物商店攜手帶來眾多精品器物,包括紅山文化黃玉豬龍、清乾隆白玉花卉福壽如意、清雍正黃釉青花三果枇杷尊等諸多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
據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展會以“歷史傳承文化,收藏賢聚北京”為主題,除了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設立的主會場外,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與“崇文·1921”古玩文物藝術會展中心作為分會場還分別推出筆墨春秋——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作品展和宮廷藝術展,時間截至12月18日。
民眾收藏熱情與日俱增
“幫我看看,這件翡翠項鏈是不是真的?值多少錢?這件瑪瑙手鐲怎么樣?值多少?”一位劉姓女士帶著翡翠項鏈、瑪瑙手鐲等大小10余件飾品,站在主辦方設置的免費鑒定和檢測服務展臺前,不停地詢問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進行目測,預估藏品的材質,再用檢測儀器進行復查,然后解答了劉女士的問題。但對于藏品價格,工作人員卻搖了搖頭。“現場檢測中,數量最多的是玉器,還有珊瑚、象牙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盡管不少市民要求估價,但他們只進行材質檢測,不提供估價、斷代、判斷產地等服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免費鑒定和檢測服務展臺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不少參觀者有備而來,女士們將隨身佩戴的手鐲、掛件等摘下來等待檢測,男士們更多則是將“淘”來的玉牌、擺件等帶來進行檢測。
由此可見,國內的文物投資收藏市場始終“熱流涌動”,消費人群也呈逐年擴大態勢,就連普通民眾也開始加入其中。據法國著名藝術品拍賣網站發布的年度藝術品市場報告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藝術品交易額中,中國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場的40%,幾乎相當于第二名美國和第三名英國的交易額總和。中國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藝術品市場。
文物收藏者應樹立正確價值觀
金融危機后的兩三年時間里,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火爆,藝術品拍賣價格記錄不斷被刷新。在天價的誘惑下,人們不再關心文物藝術品的真贗、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只關心價格,只要值錢,一切都是次要的;衡量一個收藏家是否有成就,也以他是否賺了錢發了財為標準。
然而,過度投機積累的泡沫和風險也在迅速增大,不少業內人士對這種投資心態憂心忡忡。
“文物收藏不應強調價格。”有業內人士認為,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是人類文明在傳承中積淀的精華,是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基因,是今人與過去對話的工具。若文物連同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一起淪落為可兌現的商品,文物也就成了貨幣的附庸品。
該業內人士還說,藝術品雖然具有投資屬性,但對于收藏者來說,喜歡和收藏應該是第一位的,這是與其他投資市場不同。
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副總裁寇勤認為,一個人如果收藏一件藝術品,必須對這個藝術品有深深的喜好,喜好到了極點才會占有,這才是收藏。但目前有一部分人對文物藝術品根本不喜歡,說白了就是用來淘金的,而且把炒股票、炒房地產、炒基金那套方法拿過來,先炒出高價再拋出。文物藝術品具有投資屬性是對的,但絕不能濫用,要尊重經濟發展的規律,更要尊重藝術市場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