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年末,為了沖刺全年供地目標,各地方政府在加大供地量的同時,紛紛推出市區優質地塊。使得本就資金鏈轉好拿地意愿強烈的房企蠢蠢欲動。更有猜測稱土地市場的熱度也將傳導到樓市,使樓市持續淡季不淡的狀態。
第四季度地王頻現
一線城市中,北京11月27日新增掛牌6塊地,總建筑面積61.8萬平方米,6塊地總起拍價37.75億元,其中有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北路8號0304-622地塊住宅混合公建用地項目,樓面起價3.38萬每平方米,有望刷新今年北京單價地王紀錄。在北京掛出單價準地王的同日,上海外灘濱江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和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以27.7億元拍得黃浦區594(北塊)、596街坊商辦地塊,樓面價達到了3.6萬元/平方米,刷新了今年上海土地市場的最高單價紀錄。11月30日,廣州出讓11塊地塊,當地媒體為這場年內規模最大的土地拍賣總結了幾個關鍵詞:“1.4萬平荔灣芳村天價地價”、“2萬平保障房配建面積”、“131%超高溢價”、“數十輪輪番飆價”,當地業內人士直呼2010年的土地市場盛況再現。據了解,廣州12月份還有十余宗土地將推出。深圳也于11月末誕生今年以來的總價地王,深圳尖崗山一塊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地塊,最終被中海地產(中海九號公館中海尚湖世家)以20億元成功競標,溢價100%。
為什么進入四季度各地都頻頻出現地王呢?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的統計數據,今年1-10月,306個城市土地交易23640宗,土地出讓金14027億元,與去年全年相比減少37.1%,一線城市與去年全年相比更是大幅減少51.53%。顯然,地方政府從完成全年土地供應任務和增加賣地收入角度出發,加大土地出讓力度,同時增加價格高的優質地塊出讓,這成為地王頻出的最直接原因。
一名上海土地規劃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政府賣地也是有出貨窗口的,土地出讓也要看市場需求。由于上半年土地市場較為冷清,開發商拿地意愿不高,就算推地也賣不出好價錢,還不如不推。而通過上半年的銷售回籠了資金,開發商現在有能力也有愿望拿地了,地方政府此時推地,可謂供需雙方一拍即合。
地王的背景惹人注目
從2009年下半年以來,國企、央企就已經開始批量制造“地王”。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在調控房地產政策中要求國資委介入監管,國資委隨后也開始就此采取措施,但從實際結果來看,種種調控和監管的效果十分有限。國企、央企高價拿地的腳步并未停止。
在全國范圍內制造了多個“地王”神話的中國海外集團總經理孔慶平,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一個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國企,進行土地儲備的做法無可厚非。“人們經常把商品房比作面包,把土地比做面粉。一個做面包的企業去買面粉,是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一些主業并非房地產的央企負責人也表示,作為國有資產的直接負責人,保持國有資產的持續升值和盈利是“職責所在”,使用自有資金進入利潤率更高的房地產行業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符合市場規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土地市場井噴背后活躍的幾乎清一色是大型房企,其中尤以萬科、保利等龍頭企業拿地熱情高漲,統計顯示,萬科、中海、保利等標桿房企在三季度的購買土地金額已超過600億元。
地價恐傳熱房價
目前土地市場和樓市呈現出互相傳導的態勢,樓市成交為房企提供更多拿地資金,土地市場的持續熱度,又對買賣雙方的樓市預期產生積極影響。截至11月25日,11月全國54個主要城市新建住宅簽約套數達到了236295套,環比上升30.6%,達到年內同期成交新高。
業內人士表示,一些位置比較好的地塊受到熱捧,溢價及成交單價雖然比較高,但相比2010年的地王出現的地板價高于在售項目價格的現象還有一定差距。各地對出讓土地的定價也比較高,而且在目前市場出現回暖的情況下,地王的出現的確對市場非理性發展有明顯的推進作用。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政府會出臺相應措施來抑制房價上漲,“地王助推房價的情況一旦趨于嚴重,勢必會有相應的‘降溫’政策出臺,因為目前的市場和政策層面不允許房價大漲的情況出現。目前來看,針對高價地的限地價競房價、競保障房面積、競公共配套等政策,也在平抑地價方面發揮一定作用。經過一定時間反彈后土地市場還將回歸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