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日,自11月1日開始實施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已經實施了一個月有余。隨著11月中旬,工銀瑞信、嘉實、平安大華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的獲批,更激起了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的熱情。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獲悉,一家剛成立不久的基金公司也正在積極籌備旗下子公司的建設,該公司準備日后做類信托產品,利用與股東方參股和控股的銀行合作機會對接資金,在剛起步階段側重于做融資類項目,另外,還有與政府投資平臺的融資業務等。
據了解,類信托業務是大多數子公司的首選。業內人士預計,第二批基金公司子公司或有望在年內獲批。
融資類信托項目為首選
2012年10月31日,中國證監會召開新聞通氣會,正式發布修訂后的《暫行規定》,自11月1日起施行。同步正式施行的還有證監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這意味著公募基金公司正式獲得投向“未通過證券交易所轉讓的股權、債權及其他財產權利”業務的通道。
記者獲悉,無論大中小規模基金公司,均有基金公司積極向證監會提交設立申請。那么,子公司業務會涉及到什么?基金公司有何打算?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記者通過對北上廣深四地的基金公司采訪得知,對于子公司業務范圍不外乎三大類,一是范圍寬一些,包括非上市交易股權、債券和其他財產權利等;二是設立之初,進行與銀行對接的融資類項目的類信托業務;三是把原先基金公司的某項業務放到子公司管理,比如銷售業務、創新類業務等。但是大多數子公司設立之初還會以類信托類業務為主。
一家剛成立不久的基金公司就正在積極籌備旗下子公司的建設,該公司準備日后做類信托產品,利用與股東方參股和控股的銀行合作機會對接資金,在剛起步階段側重于做融資類項目,另外,還有與政府投資平臺的融資業務等。
此外,目前還有的基金公司預設立不止一家子公司,準備將自己旗下的創新類業務、銷售類業務放到子公司經營項目中去。
上述小基金公司的子公司業務初級階段與大型基金公司“不謀而合”。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基金周刊透露,其子公司業務也是欲做與融資類相關的業務。但是融資類業務與銀行合作,勢必要與銀行系基金公司分食“蛋糕”,作為非銀行系的基金公司如何與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子公司相互競爭?上述相關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系基金公司理論上在融資類項目上固然會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非銀行系類公司可以通過產品差異化、自身品牌建設進行競爭。“實際上,客戶在選擇子公司業務時,也會考慮各公司提供的產品是否針對投資人本身設計,比如更便捷、回報率會更高等等,會有其他方面的考量,要換個角度去理解。比如近期放開保險公司銷售基金的規定,而保險公司相對銀行、券商銷售基金,本身條件上不如后者,為什么還要賦予保險公司銷售基金的權力?因此,非銀行系基金公司也有自身的優勢,衡量的標準不僅僅限定"家庭背景",還要"后天成果"比如號召力、品牌影響力等等。”
基金公司趨勢:
多元化與專業化共存
對于基金公司子公司成立,一方陣營在積極籌建,摩拳擦掌走多元化道路;另一方還有些基金公司正在冥思苦想,重新考量發展戰略。上海某基金公司一位總監對《證券日報》基金周刊表示,該公司子公司未來一定會做,但現在還在最初步的擬定計劃階段,問題關鍵在于成立子公司是要做什么?在他看來,做融資類項目不如銀行系基金公司有優勢,做銷售類業務把原有的體系拆解開來,意義何在?更何況在基金公司的“本職”工作尚沒有做好的同時,去做其他一些業務,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另外,需要的人才從何而來?但是,他表示,并不反對子公司的建立,甚至該公司也有著手準備建立子公司的打算,但是上報前要把上述的種種問題思考清楚方可開展。
“我一直覺得基金公司應當叫作資產管理公司,應該做的是專業的資產管理業務,而不僅僅是公募基金,私募、信托等等都囊括其中。”廣東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總經理這樣認為。而在她看來,基金公司未來會是多元化的資產管理公司;與她觀點有些不一樣的是,北京某家基金公司市場總監認為,未來市場發展的多樣化及復雜化,基金公司會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是經營主體自己選擇的結果,而不一定都選擇多元化發展,有可能是多元化與專業化的競爭,各公司依托自身優勢及特長,還會有專向某一業務及領域的基金公司出現,因此未來很可能是專業化與多元化的基金公司并存。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基金公司業務種類雖然增加,但是并不一定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無論是類信托產品還是私募股權投資等都有專業化的競爭對手存在,子公司的設立也要發揮基金公司自有的長處與其競爭,未來金融領域混業趨勢愈發明顯,同屬金融機構,競爭的同時也需要相互扶持與合作,金融機構才能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