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年終“哨響”還剩不到30個交易日的時間。經歷將近一年的運作,基金在業績和規模方面將面臨市場的定期檢驗。由于事關人事績效考核和來年營銷宣傳,年末“沖刺”也成為基金公司收官的常規動作。進入“最后一圈”,各家備戰狀態如何,本期周刊予以關注。
業績:后王亞偉時代的混戰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業績排名大戰因昔日“常勝將軍”王亞偉的缺席,反而顯得更加富有懸念。
去年此時,京城系基金延續了前幾年的強勢表現,在所有偏股型基金中,年內漲幅前十幾乎為其所壟斷,華夏、東方和新華成為年度冠軍的最有力爭奪者。
時至今日,上海和廣東兩地的基金奮起直追,目前已搶占了大部分“業績高地”。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1月23日,上投摩根新興動力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17.50%,暫列所有偏股型基金年內漲幅排行首位,景順長城核心競爭力以15.18%的凈值增長率緊隨其后。
此外,萬家精選、匯添富醫藥保健、中銀收益、廣發核心精選、國富深化價值、中歐新動力和匯添富民營活力也表現居前,暫時分列前四到前十的位子,年內漲幅在7%到10%之間。
在暫列前十的基金中,新華行業輪動成為京城系的“獨苗”,不過其表現亦可圈可點,年內凈值增長率為11.96%,目前排名第三。
相較之下,王亞偉離職后的華夏基金今年以來在權益類投資方面的表現有所遜色。目前其偏股基金中業績最高的華夏成長年內漲幅僅為-1.56%,與華夏旗下其他股基一樣排在100名以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該基金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為13.28%,在各只基金中依舊保持領先。
從2009年王亞偉的最后一日成功翻盤折桂,到2010年銀河行業優選末日反超華夏搶得第二把交椅,近年來偏股基金年度業績的排名爭奪似乎始終保持著膠著的狀態,在峰回路轉的趕超案例中,基金重倉股的表現至關重要。
從排名不難看出,目前“第一集團”的爭奪非常激烈,因此在最后不到30個交易日的時間里,冠軍爭奪者們重倉股的爆發力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統計顯示,三季度末皖通科技成為新華基金的顯性獨門重倉股,新華旗下新華優選成長,新華行業周期輪換和新華中小市值優選扎堆該公司前十大重倉股,合計持股658.42萬股,占流通股比例高達12.15%。
無獨有偶,匯添富成長焦點、匯添富醫藥保健、匯添富社會責任和匯添富民營活力4只基金三季度末同時出現在舒泰神的前十大重倉股名單中,合計持有222.31萬股,占流通股比例為6.21%。
“對于一些有意角逐年末排名的基金公司來說,旗下基金抱團重倉的股票傳統上是沖刺排名的利器,相關企業有可能在年末出現一波"小行情"。”分析人士表示。
事實上,10月份以來,基金重倉股顯露硝煙彌漫之勢。麗珠集團、上海家化、天士力、格力電器、康美藥業等基金重倉股明顯上行,股價紛紛創出年內新高;同時也有中國太保、中國平安等基金重倉股連連重挫,拖累大盤。
上述分析人士提醒道,此前也有基金在年末為了打壓競爭對手而互相砸盤的例子。“通常年底基金做業績要拉股票,但今年是"拉"還是"砸"還要看近段時間的市場表現。”該人士表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業績涉及基金經理的年終獎,也關系到來年產品的營銷策劃,業內對此高度關注,隨著終場哨聲漸行漸近,年末業績大戰或將持續升溫。”
規模:發行“維穩” 低風險產品年末狂歡
與業績同樣受到關注的是基金公司的年底規模。
如果說年度業績是基金經理績效考核的重要因素,那么公司規模則是事關管理層如何向股東“交差”的首要憑據。分析人士告訴記者,這既涉及基金公司自身資產管理實力的高低,也涉及市場對基金公司品牌的認可程度,同時也與公司高管的年末考核緊密相關。因此年末沖規模也是一些基金公司較為普遍的選擇。
一項數據或許可以反映年末基金規模之戰的火熱程度。2009年11月,發行新基金13只,是當年新發基金數量第二高的月份;2010年11月,發行新基金31只,比發行數量第二高的5月的18只整整多出了13只;2011年11月,發行新基金23只,僅次于當年5月的27只,和7月發行數量持平。
而進入本周,共有將近30只基金同臺競技,目前亦成為今年以來基金銷售市場最為熱鬧的時間段之一。
“現在是最緊張的時候,”滬上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十二月以后銀行要應付存貸比考核,自己也要吸籌,那個時候基金發行降溫,反倒不是各家公司競爭的關鍵時點。所以傳統上十一月到十二月上旬是基金發行"年末翹尾"的時點。”
值得一提的是,從發行結構上看,在今年年末這輪發行大戰中,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取代以往的權益類產品成為絕對主力軍。
統計顯示,目前在發25只基金中,僅有3只是權益類投資產品,其余皆為貨幣、保本、債券方向的低風險產品。基金發行市場的“唯穩”趨勢可見一斑。
此種現象與今年股弱債強的市場環境密切相關。某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面對年末市場,大家都想再拼一拼,但想在偏股型基金的發行上做文章非常難,故而轉向固定收益類產品。
滬上某公司正在發行一只債券產品,其市場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積壓了2只基金產品的批文,其中一只是股票型的行業指數基金,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很難發,干脆就拖到明年,而選擇在年底發行一只債券類產品。
與此同時,在忙于IPO的同時,基金公司也試圖嚴實筑壩,在保持老基金的既有規模方面有所斬獲。
“最近我們總經理親自上陣,一方面去渠道拜訪為我們近期上市的新基金"討人氣",另一方面則是跟一些機構溝通希望在年末對一些次新或者老基金"手下留情"。”北京某中小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每到年末,基市情緒就驟然緊張,銀行要攬儲應對自己的存貸比考核,流動性緊縮之下,機構也要抽身尋求短期內資金收益率更高的投資渠道,往往這個時候基金的規模會受到較大考驗。
另一家中小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按照此前與機構的約定,十二月該公司旗下一只次新基金將會出現大規模的贖回,現在公司渠道人員都在四處尋人情拉資金,“希望至少保證在四季報的時候規模不會太難看”。
當然,也有公司情況相對較好。
“最近我們就在做貨幣基金的持續營銷。”滬上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監告訴記者,由于該基金年內業績表現持續領先,加之貨基在申購贖回T+0方面的技術瓶頸已突破,對一些投資者來說有不小的吸引力,“相信會給公司年末規模的增長有所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