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研究中心10月24日發布《2012年“新三板擴容”投資機會專題研究報告》指出,2012年8月,“新三板擴容”正式獲國務院批準,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濱海高新區在我國幾十個國家級高新區中脫穎而出,成為繼中關村科技園區之后的“新三板”試點園區,籌備多年的“新三板擴容”工作終于瓜熟蒂落。
但是,在VC/PE紛紛涌入意欲分享擴容利好的背后,“新三板”目前平均市盈率已達二十余倍,接近主板、中小板水平,再加上掛牌后投資至今周期較短、交投不活躍、部分企業股票成交價格短期下挫,因此機構回報水平較低乃至出現浮虧的尷尬。
7家“新三板”原掛牌企業成功IPO VC/PE實現跨市套利
清科研究中心張琦指出,“新三板擴容”為手握重金、目光敏銳的VC/PE機構帶來新的投資機遇。“新三板”的掛牌條件較其他高層次的資本市場為低,尤其是對盈利水平的限制尤為寬松,因此,不能否認“新三板”企業的整體運營水平尚難以與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企業匹敵。對于VC/PE機構而言,暢通的退出通道是其關注的重點,而成功實現退出的關鍵在于被投企業具有良好的成長性與發展空間。
“新三板”企業現階段的盈利水平盡管不能盡如人意,但是厚積薄發、盈利增速、規模擴張卻足以讓投資者欣慰。目前,由于好項目稀缺,VC/PE機構間對于優秀企業的爭奪十分激烈,“新三板”的崛起,為VC/PE機構提供了更多選擇。
此外,張琦認為,與普通“非公開流通股份”不同,“新三板”企業在掛牌之初,已經經歷過改制、審批等流程,企業的股權架構清晰,并且在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的協助下完成了規定的信息披露流程,因此,“新三板”企業的起點高于普通企業,從而具有較高的IPO預期。加之創業板的推出,較低的掛牌門檻使部分“新三板”企業距離IPO只有一步之遙,因此,機構投資者對于“新三板”企業的IPO的期望值也隨之增加。
加上今年成功登陸創業板IPO的“博暉創新”和“東土科技”,截至目前,“新三板”已有7家企業先后成功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進行公開融資。因此對于VC/PE機構而言,“新三板”企業可以構成其種子項目的資源,通過“新三板擴容”實現機構的盈利提升是具有可行性的。
“新三板擴容”園區企業受青睞 42家VC/PE意欲分享擴容利好
清科研究中心觀測到,已有多家機構關注到了“新三板”企業未來發展機遇,先行一步在企業掛牌前后通過企業增資、股權轉讓等多種方式,對優秀掛牌企業進行了投資。截至2012年9月20日,在“新三板”掛牌的137家企業中,有17家在掛牌前就獲得過VC/PE支持。
張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擴容”后掛牌的6家新增試點園區的企業中,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新眼光”、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武大科技”和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久日化學”三家企業均在掛牌前獲得過VC/PE機構的投資,且“新眼光”和“久日化學”背后的VC/PE機構均是在“新三板擴容”前突擊入股。
這些突擊入股的機構中不乏上海永宣、深圳創新投、同創偉業、達晨創投、啟迪創投等知名創投機構,可見投資機構們也在“新三板擴容”之際紛紛著手布局,以期“新三板”改革后交投活躍以便退出,或者培育企業主板、創業板上市從而實現跨市套利。
截至2012年9月20日,通過定向增發、股權轉讓或是系統買入方式投資“新三板”已掛牌企業的VC/PE機構已達42家,涉及企業30家,投資總額約為4.97億元。其中,天一投資、鳳博投資、啟迪創投、中關村發展集團表現均較為活躍。另外,VC/PE機構投資已掛牌“新三板”企業時間段也多集中在2011-2012年,意在分享擴容利好。
“新三板”市盈率日漸攀升 投資已掛牌企業VC/PE多數浮虧
清科研究中心就投資于“新三板”企業的VC/PE機構、天使投資人及LP的投資周期、回報倍數及IRR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企業掛牌“新三板”前便已入股的機構平均投資周期為3.79年,平均回報倍數為3.39倍,平均IRR為62.40%。
相比而言,企業掛牌后通過定向增發、股權轉讓及系統買入投資的機構平均回報倍數及平均IRR僅分別為1.13倍、-0.6%,這主要是因為,企業掛牌后市值已形成一定溢價,機構投資成本較企業掛牌前上漲,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新三板”目前平均市盈率已達21.55倍,接近主板、中小板水平,再加上掛牌后投資至今周期較短、交投不活躍、部分企業股票成交價格短期下挫,因此機構回報水平較低乃至浮虧。
與創業板相似,“新三板”企業的主要吸引力也在于成長性、創新性,其投資價值較難被準確量化。隨著“新三板”日益受到投資機構關注,其定向增資的市盈率同樣有不斷攀高的趨勢,歷史年份中15.00倍左右的市盈率已經較為罕見,而如今大多數企業的增資市盈率早已悄然提高到20.00至50.00倍之間。2012年賽億科技定增市盈率達到45.00倍,創造了“新三板”定向增發市盈率最高紀錄;2010年初,“聯飛翔”定向增資的市盈率為22.86倍,而時隔半年再進行二次增資時,市盈率已高達39.00倍;除此之外,“中海陽”的市盈率為31.00倍,而“建工華創”市盈率則達到38.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