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歐洲相比,在汽車文化氛圍較為濃厚的北美,自行車共享計劃的推廣相對緩慢得多。大多數城市對此不聞不問。但最近美國運輸部下的聯邦公路管理局做了一個非常酷的決定:在全美范圍內,對那些有意向設立自行車共享項目的城市發放了一個“如何做”指南,為每一個加入計劃的新城市分享其它城市早期經驗教訓,并提供一套初始的最佳實踐模式。
美國式自行車共享計劃
自行車共享服務是一種非機動車形式的交通服務,專門提供點到點的交通輸送,滿足用戶的短途出行(0.5-3英里)。用戶可以在任何一個自行車共享站的網點取車,用后把車歸還給其他任意一個自行車共享站(包括取車點)。不同于傳統的自行車租賃服務,自行車共享計劃可以讓用戶將短距離出行和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便利地接駁起來。
而對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大量使用自行車,不僅可以避免過多的碳排放,以及耗時費力的地鐵修建和公共汽車工程,還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能源。
目前的美國自行車共享計劃雖然還在發展階段,但已經吸取了歐洲和加拿大同類方案的經驗教訓,在技術和操作上也有一些不同。
很多美國城市自行車共享發展的出發點就是自行車應該是社區經濟交通的一部分。比如丹佛市就集合了多個公司來發展該項目。這座城市的自行車上面還會有一些電子設備,如里程表、卡路里燃燒量和碳抵消量,讓騎行的市民了解自己的交通狀況。在明尼蘇達州,雖然當地民眾也熱衷于自行車共享計劃,但由于該地區漫長的冬季,所有的公共自行車只適合在每年的4-11月份租賃。其它各州在推廣相應計劃的時候,也考慮了當地的地形和天氣因素。在首都華盛頓,計劃更加注重預算的收支平衡。由于這座城市的自行車總是供不應求,所以推出了每天5美元、5天15美元、每月25美元、每年75美元的收費細則,鼓勵更多的人們參與到計劃中來。
隨著美國幾大城市自行車共享計劃的成功試行,越來越多的民眾和組織對這項計劃投以濃厚的興趣。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為這個項目爭取相關的財政支持。
財政預算很關鍵
這份“如何做”指南總共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如何規劃、執行、項目評估及其他注意事項。
聯邦公路管理局規定,城市在規劃階段就要確定自行車共享計劃的最終形式。在這個階段,要確定最佳的商業模式、相關的資本和運營成本,以及潛在的資金來源。為了有效地規劃自行車共享計劃,每一個城市應當明確實施自行車共享計劃的目標,雖然社區建立自行車共享服務的主要目標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大多是為了尋求廣泛的利益(如增加騎自行車的人數、促進健康和積極的生活、提供交通連接)。
不僅如此,每一個城市也應該考慮與規劃、實施和管理自行車共享計劃相關的所有成本。自行車共享計劃的啟動成本會非常龐大。從2012年3月起,在美國一個普通城市實現自行車共享系統,包括所有的系統組件、人員和行政支持在內,每輛自行車的投資成本平均為4200美元至5400美元,每輛自行車的每月經營成本平均為150美元至200美元。
對此,美國人樂于學習歐洲人的經驗。在絕大多數歐洲城市,廣告商與政府簽訂合同,由前者承擔項目的啟動維護費用,包括自行車的購買、維修費用,以及維持項目運轉的員工工資。作為回報,廣告公司可以擁有在城市公共場所如公交車站投放廣告的權利。政府只需履行監管職能、參與項目的宣傳活動,不必親自參與項目運營。
首都華盛頓和波士頓的自行車共享計劃都是由當地政府撥出預算經營,他們能夠很好地控制運算和管理當地的自行車站,相應的,負責的官員需要足夠的耐性來說服和談判,以獲得預算支持。丹佛和圣安東尼奧等市推出的計劃是由非營利組織來經營的。經費來源主要是當地政府的補助金,或者本地企業的贊助。作為非營利的項目沒有資金控制和債務的煩惱,但是另一方面也會擔心過于依賴私人籌款,在自行車管理權上也較有限。
諸如邁阿密市的自行車共享計劃則由私營企業來承包經營,企業也會在自行車和車站投放相應的廣告,還會收取相關的會員使用費。這樣經費的運作更加靈活,但是相應的政府的管理也會比較有限,同樣,所有的操作都需要足夠的談判技巧。
技術相當關鍵
指南也提到了技術是自行車共享計劃不可忽略的重要支撐。在一些城市,自行車共享計劃雖然反響良好,但管理系統似乎還需要更加智能化。
在巴塞羅那,不少租賃點最多提供36輛自行車,這種分配在上下班高峰期間并不能夠滿足用戶需求,很多晚到的用戶無車可用。不僅如此,每一個城市復雜的地形以及民眾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到自行車的租賃。顯然,美國的城市必須從中吸取教訓。
2012年7月,紐約市將啟動全美規模最大的自行車共享系統,率先在紐約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域設置600個停車點,投放1萬輛自行車供民眾租用。這套自行車共享系統由美國花旗集團投資4100萬美元建成,整個計劃將采用會員制,一張無限次使用的年卡為95美元,并有日卡和周卡可供選擇。用戶可在任何一個站點付錢取車或還車,單次用車時間不超過45分鐘。
雖然在美國,一些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問題還有待改進,但這并不妨礙該項目的在全美迅速推廣,顯然,自行車出行的環保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