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將迎年內解禁洪峰
今年前三季度市場運行明顯呈現“上半年強,下半年以來弱”的特點。盡管決定A股今年以來走勢的最主要因素是經濟、流動性等本質變量,但限售股解禁在其中發揮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從今年限售股解禁的季度規模分布看,一、二季度解禁規模明顯偏小,而三季度開始明顯增大,解禁規模與大盤走勢顯然存在著較高的正相關性。在此背景下,四季度限售股解禁洪峰的到來引起了投資者的普遍關注。
統計顯示,今年四季度將有634.09億股限售股將相繼解禁,以最新股價估算的解禁市值為5534.54億元。從解禁規模來看,四季度限售股解禁額是今年的峰值。今年前三季度,限售股解禁市值分別為2683.77億元、1936.13億元和3558.62億元,平均為2726.17億元。也就是說,今年四季度的解禁額預計是前三季度均值的2.03倍。
從四季度解禁的時間分布看,11月上半個月和12月下旬的解禁壓力最大。其中,11月4日當周和11月11日當周,分別有563.75億元和922.42億元限售股解禁;而12月最后兩周,分別有911.18億元和548.75億元限售股解禁。
就具體個股來說,中國重工和中國北車今年12月份分別有72.41億股和71.78億股限售股解禁,是四季度解禁股數最多的A股。同時,光大銀行、華僑城A、河北鋼鐵、長江電力、酒鋼宏興、招商證券等6只個股四季度解禁股數都超過20億股,解禁股數相對較多。
四季度滬深A股將迎來年內限售股解禁洪峰,預計解禁市值超過5500億元。無論從實際的籌碼供給還是從心理影響看,限售股解禁對市場的壓力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具體投資時仍應辯證看待:一方面,限售股解禁并不必然對應著大小非減持,解禁壓力不等于減持壓力;另一方面,基本面仍是決定股價的最重要因素,退一步說,“好行業”即便在“全流通”背景下,其減持壓力也可能不會超過多數股份處于限售的“差行業”。
短期創業板大非減持壓力或有限
就四季度的限售股解禁壓力來看,投資者對創業板解禁情況格外關注。伴隨28家首批上市公司大非解禁期到來,創業板四季度整體解禁規模最大,也在近期最為市場關注。
從解禁規模看,四季度創業板估算解禁市值為597.39億元,而前三季度創業板單季解禁市值分別為183.93億元、224.38億元和243.70億元,創業板四季度解禁市值是前三季度均值的2.75倍。其中,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因為大非解禁而貢獻了較大比例的解禁市值。
如果僅從解禁規模看,創業板四季度的解禁壓力要比整體市場大很多。同時,今年創業板股票整體表現明顯強于主板市場股票,使其估值溢價再度達到歷史高位。此外,在本輪國內經濟下行過程中,以創業板公司為代表的國內中小企業的“受傷”程度明顯高于大型企業。上述三個因素加在一起,令市場一度對創業板四季度解禁潮談虎色變。從股價走勢上看,從9月12日至9月26日,創業板指數曾經出現過一輪明顯超越主板大盤的快速跳水,投資者對其大非解禁的恐懼可見一斑。
不過,盡管解禁規模很大,但具體到四季度來說,創業板實際面臨的解禁壓力卻又可能是相對有限的。因為首批28家上市的創業板公司近期紛紛發布了控股股東承諾延長限售股鎖定期的公告。雖然這只是讓減持壓力后延,但卻明顯呵護了創業板的短期走勢,進而帶動10月以來創業板指數大幅上揚,反彈幅度超越同期大盤。
關注解禁比重 淡化解禁規模
在創業板四季度實際解禁壓力有限的情況下,對不同行業進行“壓力測試”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統計顯示,農林牧漁、交運設備、公用事業三大行業四季度限售股解禁壓力相對較大;而家用電器、有色金屬和化工行業四季度面臨的解禁壓力則相對較小。
單純從市值看,四季度交運設備、金融服務和食品飲料行業解禁壓力較大,當季估算解禁市值分別達653.40億元、641.32億元及527.35億元;而家用電器、綜合以及信息設備行業四季度解禁市值較小,分別為19.04億元、22.93億元和44.82億元。
當然,評判解禁壓力必須和行業本身市值規模相結合。如果從四季度解禁市值占當前總流通市值比例來看,餐飲旅游、農林牧漁、交運設備和公用事業四個行業解禁占比最高,分別為32.14%、10.30%、9.99%以及7.88%;與之對比,家用電器、有色金屬、化工三大行業解禁占比最低,分別僅為0.82%、0.97%和0.98%。需要說明的是,餐飲旅游行業解禁市值占比較高的原因主要因為中國國旅四季度面臨大量解禁,而行業整體所承受的壓力相對有限。
解禁不完全等于減持
從走勢來看,部分行業四季度解禁壓力可能已在股價中有所體現。統計顯示,9月1日以來,四季度解禁壓力較輕的行業股票有很多表現強勢。例如,有色金屬板塊9月以來累計漲幅高達9.57%(總市值加權平均,下同),在所有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漲幅最大;而家用電器、化工行業指數的整體漲幅也分別達6.10%和5.21%。與之對比,解禁壓力較大的公用事業行業指數9月以來下跌0.08%,而餐飲旅游和農林牧漁行業指數的漲幅也都在4%以內。
那么,是不是解禁壓力大的板塊未來風險一定較大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分析人士認為,解禁壓力與股價下跌并不必然劃上等號。
一方面,解禁壓力并不等于減持壓力。投資者之所以高度關注限售股解禁,主要是對其后可能出現的大小非減持壓力充滿恐懼。因此,解禁壓力是否真正轉換為減持壓力才是最重要的。從四季度解禁結構看,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解禁市值為3404.20億元,占當季全部解禁市值的比例超過60%,在創業板首批上市公司大股東承諾延長鎖定期以及央企大股東(減持欲望很低)占比較高的背景下,四季度市場實際減持壓力并沒有解禁數據顯示的那般沉重。
此外,從大小非增減持來看,前三季度重要股東凈減持額分別為134.13億元、111.07億元和84.10億元。今年三季度解禁壓力明顯大于前兩個季度,但減持額卻明顯小于前兩季度,這說明解禁規模與減持壓力并非是成正比例的關系。
另一方面,基本面仍是股價的最終決定因素。解禁壓力雖然會短期導致市場情緒發生波動,但其并不是決定股價走勢最重要的變量。實際上,對于景氣度蒸蒸日上的板塊來說,如果不存在特殊情況,“限售”解禁后直接進入“惜售”階段是完全符合邏輯的;如果此類板塊短期因為解禁問題而導致股價波動,其實是給中長期投資者提供了絕好的買入機會。相對而言,那些景氣度不佳的板塊,即便解禁有限,其股價也很難擺脫下行的趨勢。畢竟限售股解禁只是個短期問題,從長期來看,業績依然是任何板塊走勢的最終裁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