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盛的晚餐裝在“皇家哥本哈根”瓷器的盤子里,旁邊擺著熠熠生輝的喬治·延森的純手工制作銀餐具,廚房里用的是設計獨特的Vipp品牌垃圾桶,客廳里整齊地擺放著“雅各布森”蛋椅,墻上掛著世界頂級Bang&Olufsen電視和音響,臥室里的席夢思上鋪著輕盈的丹麥精品鵝絨被,在孩子的房間里,四歲的小兒子維格正坐在桌前興致勃勃地擺弄聞名世界的“樂高”玩具……這些無處不在的“丹麥制造”元素構成了丹麥平面設計師亨里克·穆勒在哥本哈根的家一幅生動的日常生活畫面。
今年35歲的穆勒一直都居住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他對前來做客的記者說:“對于我來說,用丹麥制造的產品來布置我的家顯得非常重要。我的父母親就是使用這些丹麥設計和制造的產品,我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這些東西讓我有一種熟悉的家的感覺,是我童年最美好記憶的一部分。你看看這把蛋椅,它來自我的母親,她在1960年就買了這把椅子。雖然你可以說,一把椅子就花費幾萬(丹麥)克朗(1克朗約合1.1元人民幣),太貴了,但是椅子質量非常好,設計獨特新穎,堅固耐用。這把椅子用了50多年還完好依舊,我覺得非常合算。”
丹麥雖然只是一個人口只有500萬、本土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的北歐小國,但是其制造業歷史悠久,非常發達,不僅世界知名的產品種類眾多,而且“丹麥制造”以獨特的設計和精湛的質量而聞名于世。丹麥工業聯合會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標上“丹麥制造”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價值可以提高30%。丹麥出口商品中的50%為高檔商品,如喬治·延森銀器、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潘多拉珠寶和丹麥加工的琥珀、愛步皮鞋,等等。丹麥設計和制造的家具、首飾、瓷器等生活家居用品,或精致高貴,或簡潔大方,或方便實用,不僅深入尋常百姓家,同時也是世界各地博物館和游客的收藏品。此外,丹麥品牌的服裝、廚具、溫控閥、水泵等產品都在世界范圍內大受歡迎,丹麥的生物制藥、生物技術、新能源和風力發電等新興產業這些年來更是異軍突起,引領世界。
丹麥制造的精髓
丹麥的自然資源并不豐富,但其制造業不依賴原料,而是以產品的設計和品質見稱。丹麥地處寒冷的北歐,國家小,自然資源貧乏,這造就了丹麥人注重產品設計、創新、精益求精和追求更高產品附加值的產業精神,全力尋求可用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創造最大價值是丹麥人孜孜以求的企業理想。此外,丹麥人講究務實,杜絕浪費,寧要少而精,也不求大而全,力求將自己的優勢產業和優良品牌發揮到淋漓盡致,不斷推陳出新,做到世界最好。這也正是“丹麥制造”成功的秘訣和精髓所在。
“丹麥制造”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長盛不衰,“丹麥設計”功不可沒。“丹麥設計”崇尚簡約、實用和功能性。丹麥眾多知名品牌的產品往往在簡潔、樸素、內斂的外表下,蘊含著設計者處處為使用者著想的精心考量,將材料、功能和造型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統一,渾然天成。其匠心獨運、才思縝密,常常令人嘆為觀止。丹麥有多位享有國際盛譽的設計大師,如漢斯·維納的“雪茄沙發”,阿納·雅各布森的“蛋椅”和“天鵝椅”,保爾·漢寧森的燈具等等,都享譽世界。
為了樹立自己的國家形象、提高國家地位,丹麥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全力打造和推銷自己的優勢產業和優勢品牌。在競爭中,丹麥人采取獨特的“利基(Niche)戰略”,即專注于某一個小而特別的領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世界最好。
丹麥的制造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生產專業性強的產品。在丹麥,75%的企業為員工人數在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這種小而專的高度分工產業體系,是丹麥制造最大競爭優勢和創新活力所在。在中小企業中,信息傳達快,反應敏捷,新思路和想法很容易變成現實,而在市場情況發生變化時,企業也能靈活快速地及時調整和轉型。
世界著名綠色企業、丹麥溫控閥生產商丹佛斯就是成功運用“利基戰略”的一個例子。丹佛斯的創始人麥斯·克勞森在1933年利用業余時間發明了丹佛斯的第一個散熱器恒溫閥,該產品在當時只是冰箱的一個零部件,但是卻對溫度控制技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于是,克勞森不斷改革產品的設計和功能,將這一技術推廣到了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丹佛斯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全球溫控技術領域的翹楚和行業霸主。迄今,先進的溫控技術仍是丹佛斯的核心競爭力,引領著世界這一產業的發展方向。目前,已有約4.8億個丹佛斯制造的恒溫閥運行在世界各地,為全球節約了巨量能源,為丹佛斯和丹麥王國創造了巨額的經濟利潤,丹佛斯也始終保持著世界上最大的散熱器恒溫閥生產商地位。同時,丹佛斯還在此基礎上不斷開發出其他高效的節能減排方案和先進的節能環保產品,供應全球市場。
從丹麥制造到丹麥創造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影響,越來越多的丹麥制造企業把生產基地轉移到國外。丹麥制造正在向丹麥設計、別國制造轉變。
丹麥制造業占丹麥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下降。根據丹麥統計局的數據,1980年,丹麥制造業占丹麥國內生產總值份額為19%,而這一比重在2010年下降為13%。從事傳統制造業工作的勞動力的數量也從1990年的50萬下降到2010年的30萬。
工資高和稅收高導致在丹麥制造產品的成本上升,因此,丹麥的著名企業紛紛把生產基地轉移出丹麥。根據美國勞工部2011年發布的一份制造業工資成本的國際比較報告,丹麥制造業工資成本位居世界第四位,僅次于瑞士、挪威和比利時;丹麥制造企業的工資水平是美國制造業工資水平的131%,而一些東歐國家比如波蘭的制造業工資水平僅為美國的23%。丹麥也是世界上稅收最高的國家之一,高稅負成為推動丹麥工資水平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丹麥一般工薪階層的個人所得稅為40%左右。丹麥個人所得稅率還采取累進制,個人所得稅率最高超過了60%。掙得越多,納稅也越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和進取心。于是,近年來“丹麥制造”開始迅速向“丹麥創造”轉型。
皇家哥本哈根瓷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皇家哥本哈根瓷器”歷史上是丹麥王室的御用瓷器,由丹麥皇后茱莉安·瑪莉于1775年創立,至今已有237年的歷史。它以在白色瓷器上手繪藍色花紋而著稱,瓷器質地細膩,品質優良,繪畫全用手工描繪,筆觸簡潔,畫面栩栩如生,瓷器背面或底座都有工廠藝術大家的簽名縮寫,可以據此查到每件瓷器的“身份”和品級。
迫于近年來經營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皇家哥本哈根瓷器從2004年開始向泰國轉移生產基地,到目前皇家哥本哈根瓷器90%的生產能力都已遷往泰國。調查顯示,皇家哥本哈根瓷器在泰國生產的成本加上運費,也只有在丹麥生產的1/5。皇家哥本哈根瓷器原來有3000名本土工匠,目前只保留20至25名高級技工和藝術家,本土保留下來的生產線只用來生產皇家哥本哈根瓷器產品中最頂級的產品系列“丹麥之花”(Flora Danica)。這也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瓷器系列,一個餐盤的售價在2500歐元左右。“丹麥之花”的產生最初源自丹麥王室制造并送給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禮物。
皇家哥本哈根瓷器行政總裁麥斯·瑞德同向記者強調:“我們將始終堅持在丹麥進行產品設計和開發。這是我們保存皇家哥本哈根瓷器200年多年歷史文化的唯一方法。‘丹麥設計’和‘丹麥創造’本身就是我們的品牌,是讓我們立于不敗之地的無價之寶。我們會始終秉持這一點。”
“丹麥制造”的未來
對于丹麥制造業的未來,丹麥工業聯合會的總裁拉爾斯·高施密特充滿了信心。他說:“我們會把重點放在加強教育和產業之間的聯系上。過去,我們認為,我們只要有一個聰明的想法就可以一勞永逸了,但是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這遠遠不夠。我們有了一個想法,很快別人就會模仿,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永遠領先一步,這樣才可以保住丹麥制造業的競爭優勢。”
高施密特說:“我們是小國,那么就把重點放在加強人力資源的教育和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上。”在發展和增強教育方面,丹麥政府不遺余力。丹麥公民不僅享受免費高等教育,而且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還享受每個月約5700丹麥克朗(約合1000美元)的教育補助。這使得丹麥人不論家庭背景如何,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丹麥的國家教育經費開支占當年財政預算的5%以上。此外,丹麥對于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也極為重視,對僅受過初級教育的在職員工的再教育投入了巨大人力和財力,這使得包括產業工人在內的丹麥員工受教育的比例和程度都很高。這也是“丹麥制造”未來希望之所在。
在丹麥未來制造業的行業分布上,高施密特認為,與綠色環保產業相關的制造業在丹麥制造業中的比重將不斷上升。丹麥在清潔能源領域占有全球獨領風騷的地位。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2012全球清潔技術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丹麥是最適合開展清潔能源研究和發展的國家。丹麥有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生產商維斯塔斯,雖然近年來,風力發電機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但是維斯塔斯風力發電機仍然占領著世界風力發電機市場20%的份額。此外,全球大約20%的風力發電機都裝有丹麥制造的風力發電機零部件。2010年,丹麥風能產業的產值為553億丹麥克朗(約合99億美元),出口總額為462億克朗(約合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風能產業的出口占到丹麥總出口的8.5%。與此同時,丹麥政府大力投資于其他新能源產業如太陽能和波浪能等領域的開發,為能源產業制造業的持續發展開辟新的空間。
高施密特說:“現在全球都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戰,我們在這一方面有很好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有著完整的產業鏈和眾多的高素質人才。我對丹麥制造業的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