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天價拍出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的藏家至今分文未得
對“拍而不付”,堵還是疏
近日,收藏家劉益謙在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和雅昌藝術網聯合主辦的“潮流與傳統中國收藏地理文化論壇”上透露,去年其委托嘉德拍賣以4.255億元成交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跑了單,至今一分錢也沒收到。
“拍而不付”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據香港媒體報道,一位女收藏家在去年10月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13億元拍得吳冠中及趙無極的3幅名畫,其中趙無極的《10.1.68》以6890萬元成交,刷新其個人作品拍賣紀錄。但這位藏家至今未繳付該畫的成交價及傭金,遭蘇富比入稟高等法院追討7000萬元欠款。據英國媒體報道,2010年11月在英國以5.5億元創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的那只乾隆瓷瓶也跑了單,買家至今未付款,花瓶仍在庫中保管,并面臨二次上拍的命運。類似事件為什么隔三差五總會冒個泡?
適當變通:付款期限不妨延長
10年前的藝術品市場,單件拍品成交金額超過百萬元已屬了不起。不過,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投資客取代收藏家進軍藝術品市場,同類單件拍品成交金額節節攀升,以百萬、千萬元成交,甚至邁過億元門檻都屢見不鮮。
北京匡時拍賣董事長董國強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買家7到35天的付款期限是佳士得、蘇富比等老牌拍賣公司的做法,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剛剛起步階段可以套用,問題是,這一制度執行了10多年,還適合今天的市場嗎?”他認為,如今動輒競價到上億元的拍品,還要求買家一個月內把款付清有些不切合實際,因此規則需要修改,需要適當變通。
一位業界人士也坦言,拍下天價拍品的一些買家也并非惡意不付款,只是賬面沒有那么多流動資金。只是遇到突發情況,資金難以周轉,才會出現不付款的現象。同時他提出,若買家和拍賣公司溝通良好的話,是不是可以將付款期限延后一段時間。
亮出紅牌:提高保證金防小人
如今拍賣結束后,很多拍賣公司其實是備感追款壓力的。目前各大拍賣公司最先想到的解決之道是事前收取保證金,買家一旦賴賬,這筆保證金自然不予歸還。去年秋拍期間嘉德拍賣將保證金從20萬提升到50萬元,特別競買的保證金則提升到100萬元。競買門檻雖然有所提高,但賴賬依然存在。
中國藝術品收藏網董事欒修琴告訴記者:“網絡拍賣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和拍賣公司一樣。我們的做法是以預付定金來制約這一現象。”雖然國內近年來出現不少從事網絡拍賣藝術品的網站,但網絡市場不穩定,許多人對網絡交易藝術品存在質疑。欒修琴對此表示,“買家先付定金,作品在付全款前可看原件,一般規定在30日內付清全款,若是拍賣價較高的作品,可寬限在60日之內。”
疏堵與否:關鍵在于誠信
買賣雙方是否能夠成功交易,關鍵還是在于客戶的誠信。任何所謂有效方法,在不誠信客戶面前都是徒勞的。欒修琴說:“一些藝術收藏者或投機者,憑場上的一時沖動而頻頻舉牌,一路競價,落槌后卻拖延付款或遲遲不付。凡此種種,都將導致誠信危機,落下不良記錄,有的甚至對簿公堂。”據了解,在國外,商業誠信是普遍共識,一套行之有效的“黑名單”機制像一只看不見的手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買家一旦違約,其誠信將受到懷疑,由此波及的可能是其全部的事業和生活。一家國際大拍賣行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一位買家競得一件藝術品后因經濟問題無法按時付款,最后連保險、銀行等都拒絕為他提供服務,導致其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