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本應受到穩增長政策刺激、QE3余威提振延續上漲,但本周卻創出43個月以來新低。迷離之際,我們特邀華寶興業新興產業基金經理郭鵬飛、招商基金研究部總監陳玉輝、寶盈核心優勢基金經理王茹遠以及國投瑞銀全球新興市場基金經理湯海波,一起來探究大盤的“破底之旅”。
三季度難為經濟企穩季
《紅周刊》:9月匯豐制造業PMI初值為47.8,較8月份略有回升,說明經濟在下行中已經筑底?
郭鵬飛:還不能這樣說。中國的制造業增速仍然在放緩,只是放緩的幅度開始趨穩。9月PMI雖然較上月略有回升,但其產出指數創出了10個月的最低水平,且已經連續11個月處于50枯榮值以下的水平,顯示經濟復蘇前景仍然堪憂。即使今年以來證監會“新政”頻出,之前發改委基建投資的消息也給大盤帶來一定的人氣,但市場仍然缺乏系統性機會,主要原因還在于基本面的持續惡化。目前,A股走勢具備典型的經濟衰退末期特征,經濟下滑、通脹回落、盈利下降與放松預期的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市場底部震蕩趨勢還將延續。
陳玉輝:PMI指數環比的小幅上升,雖然有可能緩和市場對于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但回升幅度過小且依然遠低于榮枯分界線,表明制造業整體仍處于收縮趨勢中。因此,該數據公布之后反而對市場情緒構成壓制,與經濟景氣度密切相關的權重股集體潰退。同時,9月上旬總發電量及火電增速繼續惡化,預示著工業生產和原材料需求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繼續低于市場預期。中國經濟短期仍處于政策退出后的自然尋底過程中,一些周期性行業普遍達到外延式擴張的極限,暫時還看不到經濟回升的觸發因素。上市公司盈利預期作為股價的核心驅動因素,未來一到兩個季度仍對市場有負面沖擊,中期來看依然找不到確切的向上動力。
A股尋底再以失敗告終
《紅周刊》:近期基建投資批復以及QE3的推出,為何沒能讓A股的積極走勢得以延續?
陳玉輝:前期發改委網站集中披露的項目雖然較多,但事后通過各種渠道信息匯總,已經排除了政策性集中釋放、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暗示意義。從數量上看,這些項目也并不構成對相關領域投資的顯著增量效應。股市上漲的驅動力是對未來利好的預期,而非利好的兌現。由于本次的QE3出臺幾乎意味著美、歐貨幣政策手段近于“all
in”,未來基本沒有更樂觀的刺激政策可以預期。
王茹遠:發改委加快審批的一些項目,例如軌道交通建設,本身就在規劃中而非新增項目,并且這些投資給具體上市公司帶來的業績拉動還有一個較長的周期,所以短期市場的興奮度不會持續太久。但項目真正開始實施后,相關公司將持續享受“新簽訂單——業績兌現”的積極影響。而本次QE3雖然超出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但實體經濟需求較為疲弱,刺激效果要明顯弱于前兩輪,QE3給大宗商品價格、外匯占款、出口帶來的實際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紅周刊》:在接近2000點整數關口,市場是否將加速趕底?
王茹遠:接近2000點整數關口的時候,總會有投資者提出新的向下點位目標。但個人認為,在當前點位對應的估值水平下,幾乎所以看空的理由都已經被市場所反映。即便部分行業和公司下滑的趨勢在三季度并無改觀,市場也已充分提前預期。在我來看,越是所有負面因素被全部夸大反映,大盤離反彈也就越近,所以A股隨時可能出現在周期股引領下的反彈。
QE3提振QDII基金業績
《紅周刊》:今年以來,出海“淘金”的QDII基金業績表現出色,未來是否依舊保持樂觀?
湯海波:受益于今年海外市場的良好表現,QDII基金整體跑贏A股基金。短期內,在歐洲、美國以及日本陸續推出新一輪貨幣寬松政策的影響下,全球資金有可能向新興市場的風險資產類別流動,有望繼續驅動股市表現。隨著前期的政策放松效應體現,新興市場經濟放緩的趨勢有望見底回升,企業利潤增長回穩將推動股市長期走好。前期表現落后、估值已經處于較低水平的市場,例如香港中資股等可能會獲得較好機會。但需要注意的是,歐債危機仍存在不確定性,美國“財政懸崖”問題也可能在四季度給市場帶來困擾。此外,如果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大幅回升,將對政策放松形成制約,從而影響股市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