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數十家文化藝術品交易所還在“末路狂奔”。
在國務院頒布“38號令”,尤其是“五不得”規定,直指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市場后,文交所一度被認為“大限已至”。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國際金融報》記者最近調查發現,各地文交所依然活得“滋潤”。它們或變換名目,繼續進行文化藝術品金融投資交易;或繞道港澳,規避監管方對文交所的整頓。
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張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也肯定了這一說法。他告訴記者,2012年6月30日是國家規定的整頓清理的截止時間,但實際上,現在還在“掃尾”階段。
文交所轉戰香港
記者發現,清理“大限”并沒有使文交所“一蹶不振”,反而,一些文交所通過各種“合規”的方式,積極開拓新業務來緩解危機。
中國文化品產權交易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在香港交易的公司可以規避內地的某些政策。”中交所“至今還未收到任何信號”,因此,“我們目前仍是采用這種份額化交易”。
據悉,中交所總部位于香港,公司的金融活動也在香港進行。在深圳的辦公室主要為一些內地的投資人和會員提供藝術品交易市場相關信息咨詢,并沒有參與實際的交易活動。
文交所轉戰香港并非惟一的“招數”。為了給當地文交所的清理工作爭取時間,一些政府也出臺了“第二政策”來延遲大限時間。
據媒體報道,山東省日前出臺相關規定,轉型為現貨市場的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場所可在2013年3月底完成。
據記者了解,成都文交所正在以尋求“戰略投資人”的方式來回收投資者手中的份額,并將其集中到一家或兩家有實力的“戰略投資人”手中。成都文交所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的準確性,但是,他提到,轉型還在進行中,現在還無法對外公布細節。
此外,由于存在賠償問題,影響最大的天津文交所,除了對部分規則進行修改外,一直保持正常交易。對此,天津市金融辦解釋稱,由于天津文交所投資人數眾多,開戶人數近5萬人,在目前情況下停止交易,有可能引發更大的市場風險。
投資人信心受挫
2011年公布的“38號令”給活躍的藝術品交易市場頓時來了個“急剎車”,國內眾多文交所紛紛“中槍”。在投資人“維權“的討伐聲中,文交所曾一度面臨停業局面。雖然一些文交所對于投資人的部分款項予以了清退,但是許多糾紛還是被“擱置”了起來。
近日,媒體對藝術品份額交易市場的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4.6%的網民認為實行藝術品份額化涉嫌炒作,86.7%的網民認為國家應加強監管力度,半數以上網民對市場前景并不看好。
有觀點稱,對于一般金融市場的投資行為來說,風險和利潤并行,投入資金有一定的損失也屬于正常現象。但是,北京邦道律師事務所主任武紹智對此予以了反駁,他認為,“交易所作為市場主體,自己制定交易規則從法律上具有不公平性,必須經過非利害關系人評定以后,才可以作為客戶與文交所簽訂合同、參加交易的規則。”
如今,文交所的發展方向并不明朗,投資人和文交所的權益糾紛也未得到妥善解決。相關人士表示,文交所的未來發展只能是“霧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