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中國寶安、重慶啤酒、雙匯發展等一連串研報烏龍事件,使券商的研究能力備受市場質疑。事實上,研報“誤判”這一問題不僅困擾著本土券商,擁有“洋背景”的合資券商也沒能避免。《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包括瑞銀證券、中銀國際在內的多家合資券商2012年前6個月發出的薦股研報中也有不少“跑偏”了。 據搜狐金羅盤統計數據顯示,瑞銀證券在2012年上半年總共公布了305份“買入”評級的研究報告。記者發現,截至8月1日收盤,在這305份研報中,有210份研報所推薦的股票價格低于當時研報公布時的價格。有98份研報中所推薦的股票在被評后的20日內最高價漲幅超過了10%,準確率在三分之一左右;僅有57份研報中所推薦的股票在被評后60日內最高價漲幅超過20%,準確率連兩成都不到。瑞銀證券上半年推薦買入的永輝超市(601933)、通產麗星(002243)、中科電氣(300035)等個股在二級市場上表現更是差強人意,從起評之日開始到目前跌幅均超過了30%。 據悉,目前國內共有11家合資券商,約占國內111家券商總數的十分之一,分別是中金公司、高盛高華、中銀國際、摩根士丹利華鑫、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財富里昂、海際大和、瑞銀證券、瑞信方正、中德證券和華英證券。 與瑞銀證券相似,其他合資券商薦股研報的準確率也僅在兩成至三成。中銀國際在2012年上半年的239份推薦“買入”的研報中,有80份研報中的被薦股票在公布后的20日內最高價漲幅超過10%;有45份研報中的被薦股票在公布后的60日內最高價漲幅超過20%。在金羅盤參與評測的48家券商中,主要合資券商的研報預測成功率的排名均僅在第40位前后。 有業內人士表示,券商研報失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報是由研究員通過上市公司公開的基礎數據和潛在變量加以分析而產生的。這其中自然涉及研究員的經驗問題。有些經驗不足的研究員對上市公司所屬行業里的變量估計不足,從而導致準確率低。另外,研究員在推薦買入個股時,通常會對其所屬行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一些假設。如果研究員提出的條件并沒有被市場兌現,相關個股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自然也不會符合預期。有些讀者只看到了研報中的結論,而沒有進行條件的梳理,也會出現誤讀。另外,有券商人士表示,僅就合資券商而言,很多適應了西方全面市場化經濟的研究員,卻并不適應國內的“游戲規則”,通常一個輕微的政策調整就足以推翻研究員之前對一個行業的全部評估。 事實上,研報準確率不高應該還不是合資券商目前最擔憂的問題。從經營狀況來看,他們在中國的日子并不好過。Wind數據顯示,去年在華的10家合資券商有一半是在虧損。所有合資券商的整體虧損額達到460.44萬元,盈利能力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多數合資券商判斷外圍經濟環境更有經驗,他們的“洋背景”是具備一定優勢的。從管理層面上看,雖然相關條例限制了合資券商的外資比例,但實際上多數合資券商還是以外方的理念為主導,這也讓一些優秀海外投行的管理經驗得以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