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熱銷樓盤調查
“北京熱銷樓盤項目漲價,每平方米上漲近萬元”,近日媒體的一則報道,為北京回暖的樓市又添了一把火。但經過記者的實地調查發現,所謂“上漲萬元”,不過是移花接木的結果。而通州、大興、房山等區域的“提價”樓盤,八成曾是降幅達到15%以上的“深度降價”樓盤。
“上漲萬元”傳言是移花接木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通州新城區域,“月亮河·御泉公館(城堡),對外報價為28000元/平方米,比此前的每平方米19000元上漲了近萬元”。記者昨日來到通州新城核心區域的月亮河城堡,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月亮河城堡是精裝修住宅,價格一直比較平穩,不存在如此大幅的波動。據介紹,該項目一期2006年開盤,一期主打中小戶型住宅,2006年開盤時1.45萬元/平方米,2009年最高時漲至2.7萬元/平方米。這位負責人表示,二期從去年6月份開始認購,當時的價格定在均價3.3萬元,主打戶型為低密度大戶型,預計今年9月份正式開盤。
那么,有關報道中“每平方米上漲近萬元”從何而來?記者昨日走訪了附近的地產中介,發現該項目一期部分房源掛牌價格約1.8萬元。有地產中介人員告訴記者,該門面近期有1.9萬元/平方米的成交記錄。據了解,月亮河一期最小戶型僅58平方米,而二期達260平方米以上,兩者在價位上完全沒有可比性,因此所謂“上漲萬元”并沒有太大意義。
微漲樓盤八成降幅曾達15%以上
盡管北京房價漲得沒那么邪乎,但7月以來熱銷樓盤價格調價卻是事實。記者昨日從通州金隅花石匠項目了解到,僅在6月30日至7月14日這半個月里,該項目就簽約了169套;其房價的表現則是“節節高”5月份均價為13008元,6月均價為13612元,6月30日至7月14日均價13787元。但該樓盤從開盤到今年5月降價前,均價在1.8萬元,一直未松動過。
北京中原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7月北京樓市繼續環比復蘇,在7月上旬銷售套數超過20套的住宅項目且在6月占據全市熱銷住宅前100位的,合計有28個項目。在28個項目中,銷售均價出現上漲的項目有17個,占據總項目數量的比例為61%。而這些微漲樓盤八成以上都是去年至今年6月前“深度降價”樓盤,即降幅在15%以上的樓盤。
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分析認為,目前來看,大部分項目價格上漲的幅度都不大,而且絕對價格相比歷史最高還有一定距離。
房價微漲“倒逼”購房人加速買房
記者昨日以購房者身份來到目前銷售業績不錯的通州京貿國際城,但是卻因銷售人員人手吃緊而遭到“冷遇”。該樓盤目前有24名業務員,而記者昨日在售樓處無人接待的狀態持續了近5分鐘。
放量微漲,這樣的情況在本市其他熱銷樓盤中也存在。記者昨日來到大興區紅木林項目,目前其均價2.1萬/平方米,今年以來均價漲了幾百塊。但是,通過了解記者發現,紅木林實際上給了客戶較大優惠,每一個戶型都有一部分“贈送”面積。大興區域最熱銷的樓盤應屬保利春天里,平均一天能售10套。售樓人員表示,其目前均價1.69萬元。據介紹,保利春天里在剛開盤時有許多折扣,“從下周一開始現場的兩居減1萬、三居減2萬的折扣將取消”。
多位購房人告訴記者,降息等帶來的“調控放松”傳言,以及開發商取消優惠、調價等倒逼購房人趕緊出手,而由此帶來的成交量的增長又進一步促使更多的人趕緊買房、更多的開發商收回價格等優惠。“不管怎樣,樓市已經走出低谷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合理看待樓市的“多重博弈”
近期,一則“珠海樓市雙限令松綁”的消息在微博上廣為傳播。雖然珠海有關部門很快進行否認,但敏感的輿論再度猜測地方政府“微調”樓市政策的意圖。
樓市博弈愈演愈烈,這是對政府自身決心和能力的重要考驗。一旦把握不當,便可能對市場自身運行、政府公信力都形成負面效應。合理看待并應對樓市調控遭遇的多重博弈,甚為關鍵。
此前,類似的地方“微調政策”傳聞已多次出現。或是提高貸款額度,或是放寬稅收標準,有些則是調整甚至試圖取消限購,不一而足。一些試探之舉順利“闖關”,不少措施則被中途叫停。
市場和行政力量的博弈也在明顯加劇。雖然政府部門幾次“喊話”調控不放松,但市場仍出現了一些讓人擔憂的跡象:一些城市又出現了排隊買房、開發商漲價,樓盤降價面和降價幅度均在縮小;“地王”再度歸來,房價上漲預期強化。此外,信貸政策的變化,客觀上也在助推房地產市場的回暖。
在市場內部,開發商、二手房房東、購房者之間的博弈更是從未停歇。近段時間,“樓市已見底”、“穩增長必先"救市"等聲音甚囂塵上,不少擔心房價上漲的購房者已放棄等待、爭相出手。
國務院及有關部門負責人近期的接連表態,再次向市場傳遞出“調控不放松”的明確信號。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絕不能低估中央調控樓市的決心和能力。一旦引發房價快速反彈,便可能進一步招致嚴厲調控,使樓市理性調整的步伐受阻,對各方都帶來不利影響。
但現實問題也需要正視。比如,部分剛需因市場預期不明而持續觀望,合理的購房需求難以釋放;保障房、教育、水利等與土地出讓金掛鉤的民生支出受到“拖累”;鋼筋、水泥、家裝、家電等幾十個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也持續低迷。
對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來說,調控將成為常態,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也將步入相對平穩的增長區間,指望依靠房價暴漲賺“快錢”的時代已經過去,降低對房地產的依賴、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房地產調控是一場“攻堅戰”,是對企業的歷練,更是對政府的考驗。如經濟學家許小年所說:欲降房價,必先扭轉市場預期;欲扭轉預期,必先調整利益;欲調整利益,必先推動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