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期的債券市場再度波動,泰達宏利固定收益部總經理、泰達宏利集利債券基金經理沈毅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專訪時表示,短線來看,各種因素的波動所帶來的干擾是正常的,“未來五年到十年,債券可能都會有一個比較高的回報,至少有一個相對其他資產比較理想的回報,個人估計這個回報一年在5%到7%左右,不排除個別年份在10%。” 今年以來,以信用債為代表的債券市場整體走勢優于股票市場,而市場上各類債券型基金的火熱發行就是印證之一。而在基金合同允許范圍內調整為專注于固定收益的泰達宏利集利債券也因此迎來了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從年初的不到5000萬,發展到現在15.5億,增長近30倍。 針對債市的良好表現,沈毅指出,就宏觀方面而言,目前國內經濟增速處在從原來比較高的增長水平向下降的過程,反應到一些行業上,諸如鋼鐵、水泥等行業已經開始出現過剩;另一方面,從需求的角度考慮,人口因素和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基于這樣的環境,未來幾年,如果經濟增速往下走的話,選擇什么樣的投資標的更好一些,實際上有一個系統性轉換的過程。” 沈毅分析認為,國內正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的過程,類比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經驗,包括日本、韓國都是類似的,到了這個階段以后,整體經濟增速要往下走。從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類來看,隨著未來城市化逐漸放緩,人口結構逐漸老化,房地產所面臨的形勢在未來是比較嚴峻的;而包括鐵礦石等在內的資源品,其需求直接與重工業相關聯,如果重工業不行,資源價格也會受到影響,因而也面臨很大的問題;對于股權類產品而言,如果未來經濟增速向下,隨著企業盈利下滑,股票整體估值也將下移。在這樣的趨勢下,相比于上述資產類、資源品、股權類大類資產,債券受這方面的困擾比較少。“剔除現金流惡化這樣的極端情況,它本身給投資者一個固定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