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趨弱,當前,離岸人民幣債市的表現難言樂觀,收益率中樞不斷上移。
有分析指出,受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性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以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短期內離岸人民幣債市缺乏趨勢性機會。但長遠而言,在人民幣國際化逐步推進、相關發債政策不斷完善的大背景下,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仍值得期待。
貶值預期影響 “點心債”表現疲弱
可以看到,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與“點心債”收益率有較明顯的聯動性。在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強的情況下,投資者對“點心債”的需求會有所增強,因為參與者不但能獲得票息收益率,同時還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收益,進而推動點心債收益率的下行。
反之,如果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甚至出現貶值預期,那么海外投資者在不能獲得人民幣升值收益的情況下,對“點心債”的需求自然會減弱,或者要求更高的票息收益補償。
需要指出的是,自4月底以來,人民幣就進入了明顯的貶值通道,5月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全月累計下跌0.92%,創下2005年匯改以來最大單月跌幅。更有多位券商研究員預計,近期人民幣的貶值形勢還將至少持續2-3周時間。
一位商行交易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近期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的下降也從側面體現了人民幣升值預期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毫無疑問,伴隨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放緩,尤其是去年年底海外一度看貶人民幣走勢以及近期中國央行宣布擴大人民幣對美元日間波幅后,境外投資者逐漸意識到人民幣升值預期不再成為投資人民幣債券的最大理由。
截至2012年6月5日,中銀香港人民幣離岸債券指數(人民幣離岸債券指數旨在追蹤以人民幣計價的人民幣離岸債券的總回報表現,基值為100)為98.85,較5月初99.35的指數值出現了明顯下滑,反映5月份以來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表現持續趨弱。
不僅如此,來自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亦顯示,截至4月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計為5524億元,較3月份減少0.4%。這一環比下降趨勢始于去年12月,當時的存款額由11月份的人民幣6273億元降至5885億元,降幅高達6.2%。
現實困境仍存 離岸債市優勢不再
事實上,導致近期“點心債”表現欠佳的因素除人民幣貶值預期外,還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離岸市場的融資成本對于國內債券市場而言優勢已經不明顯。由于香港“點心債”市場的信用利差明顯高于內地水平,因此,對于低評級發行人而言,在香港融資并無成本優勢。
其次,募集資金回流至內地仍存在操作上的不確定性。“點心債”募集資金如果用于內地項目投資,由發改委審批,而資金匯回還需要經人民銀行審批,程序較為繁瑣。相對而言,發行人完全可以選擇在內地債券市場通過中票、企業債及公司債等方式直接融資,便利性更強。
再者,國內信貸額度不緊張使得企業到離岸市場發債融資的動力低于去年。去年由于央行收緊流動性和信貸額度,一些難以獲得國內信貸融資的企業可能有動力尋找其他融資渠道。但今年由于信貸需求不足,加上央行一定程度上放松銀根,國內企業要獲取銀行信貸并不困難,通過“點心債”融資的動力亦隨之削弱。
第四,缺乏國際評級導致國內發行人在“點心債”市場獲得認可的難度較大。除部分大型央企外,絕大多數國內發行人均尚未獲得國際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這對于離岸市場中各類國際投資者而言,在對國內企業并不熟悉的情況下,沒有評級將進一步導致其對國內發行人的認可程度降低,并推高“點心債”的融資成本。
總體來看,盡管目前離岸人民幣債市的發展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可多數業內專家認為,應該以動態的視角看待其發展,畢竟離岸人民幣債市剛起步,而香港作為目前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其廣闊前景依然能夠期許。
政策助力擴容 下半年發行或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發改委于日前公布了《關于境內非金融機構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允許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具有法人資格的非銀行機構赴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期限在1年以上(含1年)按約定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通知》出臺不僅體現了中央擴容境內機構赴港發債渠道的精神,也印證了今年中央對于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政策開放和發展不會放緩的市場預期。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知》的下發,對香港人民幣債券市場來說是比較明顯的利好。一方面,眾多大型企業的加入會明顯帶動香港人民幣債券的發債量;另一方面,這些大型企業的信用風險相對較低,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為市場注入流動性。
中金方面預計,該政策的出臺會增加年內香港人民幣債券的發行量。
實際上,今年1月11日,發改委已批準了10家境內銀行發行境外人民幣債券,包括3家政策性銀行、5家大型商業銀行以及2家在境內注冊的外資銀行,總額250億元。
另外,發改委4月24日發布公告稱,批復同意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發行總額為185億元。
券商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香港人民幣債券的發行量達到1079億元,較2010年增長近2倍,而根據目前的情況,2012年的發行量有望較2011年繼續增加。
不過,考慮到發改委的核準周期較長,國內非金融機構赴港發債可能主要體現在今年下半年,甚至集中到四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