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新的調查顯示,我國只有22.27%的炒股家庭能在股市中賺錢。更有意思的是,調查還發現,小學文化炒股賺錢的比例高達37.04%,而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這一比例卻只有19.31%和22.22%。換句話說,在中國股市,沒文化的小學生比有文化的大學生更能賺錢,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近日,西南財經大學和人民銀行共同發布了《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當不少網友把關注焦點集中在報告所稱的我國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9.68%”,并大呼自己“被自有住房”時,也有一些股民關注到了一個更有趣的調查結果:我國炒股賺錢的家庭只占22.27%,即有77%以上的炒股家庭“白忙活”,而細分這22.27%的賺錢股民,會發現沒上過學炒股賺錢的占33.33%,小學文化炒股賺錢的占37.04%,初中文化這一比例則為9.84%,中專/職高20.59%,大專/高職25.4%,大學本科19.31%,碩士研究生22.22%。
乍看之下,似乎學歷和炒股賺錢并沒有必然聯系。但細看之后卻發現,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這兩類低學歷股民的賺錢比例均遠高于平均值,而大學生和碩士研究生這兩類高學歷股民的賺錢比例卻都低于平均值。這一現象多少出乎人們的預料,因為人們一般都認為股市投資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需要高學歷、高知識的人群才更容易在這個市場中賺錢,可為什么在中國股市,沒文化的卻反而比有文化的更能賺錢呢?
經驗比學歷更重要
報告顯示,學歷與股市參與率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戶主沒有上過學的家庭股市參與率為0.47%,小學1.44%,初中4.9%,高中10.53%,中專17.61%,大專23.57%,大學本科30.66%,碩士研究生43.66%,博士研究生29.17%。也就是說,學歷越高的人群,投資理財的意識越強,參與股市的比例越高。而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當下的國情是:越是年紀輕的一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沒有上過學的股民往往是上世紀5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年人,所以占比也很低,而小學文化和初中文化的股民,一般都出生在上世紀50、60年代,“70后”則以中專、大專生居多,而“80后”和“90后”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與之形成呼應的是,報告還顯示,在戶主為青年的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16.14%;在中年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23.71%;在老年家庭中,炒股盈利的占30.30%。由此可見,炒股盈利能力往往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不斷提高。
將這兩份數據綜合起來看,我們會發現,雖然在股市中,年輕人的數量遠遠超過中老年人,但低學歷的中老年人往往比高學歷的青年人更容易在股市賺錢,這是因為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往往在股市中已經摸爬滾打多年。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初入市的第一代股民,學生時代往往都遭遇了文革,因此大多沒有很高的學歷,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實戰中不斷總結經驗,自學成才。經過市場20多年的沖刷淘汰,其中的大部分人早已退出市場,為生計而奔波忙碌,如今依然能夠在這個市場存活的,雖然人數不多,但大部分都是高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年輕股民,雖然學歷高,知識多,但投資經驗還很少,許多人入市后還沒有完整經歷過一輪牛熊市的洗禮。加上年輕人急于求成,心態也容易浮躁,更容易聽風就是雨,在追漲殺跌中,不斷加大虧損。
一位證券公司客戶經理也告訴記者,他在工作中的感受也和這份報告的結論相似。許多高學歷的年輕股民,往往在入市前讀了不少投資類書籍,談起各種選股指標、K線理論和經濟走勢都頭頭是道,也經常能從各種渠道獲得各種消息,但實際賺錢的卻并不多,一方面是因為過于執著于書本知識,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急功近利,想賺快錢,總是拿不住股票,這在持續多年的熊市環境中,自然交易越多越容易虧損。相反的是,有些“40后”、“50后”的中老年人,雖然學歷不高,有的可能連一本投資書籍都沒讀過,但往往都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多年的投資經驗,久而久之,就讓他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方式,心態比較平穩。一旦買了股票,不會過多糾結于短期的浮虧,反倒是有不少的賺錢機會。
由此可見,炒股其實就是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經驗越多,往往越容易避開陷阱和錯誤。因此并不是低學歷比高學歷更容易在股市中賺錢,而是經驗多的人比經驗少的人更容易在股市中賺錢!敖涷灐倍恰皩W歷”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
基金經理成反面典型
在中國股市中,高學歷、少經驗的典型代表就是基金經理。據2010年8月份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當時可統計學歷背景的547名基金經理中,具有博士學位的總共有78人,具有碩士學歷的有435人,本科學歷的有33人,只有1人是大專學歷。如今碩士以上學歷的比例應該會更高,而那些明星基金的基金經理幾乎清一色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可見碩士學歷已經成為了基金經理行業最低的準入門檻,其中“海龜”碩士和博士更是不在少數,并成為基金公司宣傳時常用的營銷利器,其潛臺詞就是告訴投資者“高學歷的專業投資人更值得信賴”。
然而正如上述調查所發現的,在股市中,高學歷不等于更強的賺錢能力。這幾年,公募基金跑輸指數,跑輸散戶,出現巨額虧損的新聞時有耳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現象源于當下基金業發展過快,基金業跳槽風興起,公募基金專業投資人才嚴重短缺,導致大量剛從學校畢業沒幾年的高學歷“菜鳥”不得不臨陣磨槍,匆忙上陣,大量“80后”基金經理趕鴨子上架似地被趕上了投資第一線。Wind最新數據顯示,在目前6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727名基金經理中,從業年限在10年以上且從未跳槽的只有一人,從業超過4年的有192人,從業3~4年間的有79人,2~3年間的有114人,1~2年間的有158人,1年以內的184人。即當下有將近一半的基金經理從業年限不到2年。然而美國股票型基金經理掌管單只基金的持續時間平均有4.63年,如果將基金經理在基金業的從業年限加起來,時間更長。
郭主席的教導有沒有用
學歷可通過固定年限的學習得到,而經驗則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無論對普通散戶還是基金經理來說,想要在股市中賺錢,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不是學習股市投資的專業知識,而是積累足夠應對市場各種變化的經驗。在股市中,經驗比知識更重要。
有趣的是,不久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卻給股民上了一堂投資課,他表示,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最好的投資準則就是遵循常識:一是購買績優大盤股;二是適當分散;三是買入價格不要過高。另外他還提醒,對于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買股票的目標就應當是獲取一個超過存款和債券利息的回報水平,至少能跑贏通貨膨脹。這樣能夠為居家過日子增加一點財產性收入,為未來子女教育和自己養老做點準備。千萬不能以買彩票的心態來買股票,天上不會掉餡餅。凡是想賺快錢、賺大錢、一夜暴富的,最終都會適得其反。
郭主席的教導有沒有道理?當然有道理。除了第一條準則屬于特定投資品種推薦外,其他幾條準則都是股市投資的基本常識。但這樣的教導有沒有用?答案卻很難說。因為這些大道理幾乎所有的投資教科書上都有,即使是那些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股民恐怕在股市的摸爬滾打中也早就領悟到了這些道理。那些盲目跟風、聽信消息、追漲殺跌的股民也并非不知道這些道理,只是他們缺少知行合一的勇氣和力量,將這些道理融入到自己的投資實踐中去的良好心態。從根本上說,股市投資就是在心態上不斷磨練自己心智、不斷克服人性弱點的過程。“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這些經驗的積累和心態的磨練,絕非郭主席幾句諄諄教導就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