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通過節約集約用地形成“倒逼”機制,牽住了城市發展轉型升級的牛鼻子,走出了一條建設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節地之路”。
創新產業園“小而精”發展模式
一個面積不到500畝的民營科技園區,10年功夫不到,年產值已超過220億元,培育“孵化”3家上市公司,土地產出效益是傳統園區25倍,這就是廣州市番禺節能科技園,而這一模式已成為廣州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轉型升級的縮影。
園區負責人楊錦鏈介紹,節能科技園建于2002年,面積不足500畝,目前,園區吸引了700家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技術企業進駐,取得科研成果1500多項,孵化出中海達、海大集團、新太科技三家上市企業。2011年園區產值規模220億元,土地平均畝產值5000多萬元、利稅14億元。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表示,該園區的土地產出效益是傳統園區25倍。
之所以小地方產生大效益,楊錦鏈表示,園區實行“兩頭在內、中間在外”(即研發銷售在園內、生產車間放在園外)的開發模式。
“與傳統工業園區單一主體建設、單一主體使用的模式不同,我們針對新興企業用地難、融資難的實際困難,以產業為依托,以地產為載體,以代建辦公場所為切入點,通過投資建設功能復合的產業社區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業進駐,實現了土地整體開發與運用”。楊錦鏈表示。
而番禺節能科技園也成為廣州市推動產業升級的“硅谷”,僅在番禺區就有清華科技園、金山谷科技園、巨大產業園等一批走“小而精”節地模式的科技園區。
城市發展倒逼用地改革
“土地是城市發展的命根子。過去靠犧牲土地換發展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如何通過節約集約用地破解保資源、保發展‘兩難’問題,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重大挑戰,”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局長李俊夫說,廣州的土地家底不富裕,資源稟賦不足,決定了廣州必須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資源賬”。最近10年,廣州每年新增建設用地38.6平方公里,不到2年就會拓展出一個改革開放前的廣州(當時廣州建成區的面積為60平方公里)。按照這樣的資源消耗速度,廣州很快將突破生態宜居警戒線。李俊夫強調,作為一個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特大城市,廣州未來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不拼土地、不拼資源,走節約用地、集約發展、精明增長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記者了解到,過去土地管理是“大家用、一家管”,難以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也談不上形成轉型升級的工作合力,F在,通過推進節約集約工作,廣州各級各部門建立起土地管理“大家用、大家管”共同責任制,形成以畝產論英雄、以節約促發展的工作格局。
據統計,2006年至2011年,廣州市土地產出率(每公頃建設用地GDP產出)從3.9億元提高到7.72億元,增長98%;土地消耗率(每增加1億元GDP新增建設用地面積)從7.2公頃減少到2011年的2.6公頃,相比下降64%。
產業園區則是節約集約用地的重點。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表示,廣州正試點完善項目用地“前評審、后評估”制度等制度,提高區域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多管齊下構建完整節地政策框架
記者了解到,廣州節約集約政策框架覆蓋了土地管理“批、供、用、補、查”各環節,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廣州特色的辦法。
一是部門聯動,完善土地管理“共同責任”制度。以廣州市政府主要領導定期主持召開的全市國土資源管理聯席會議為平臺,加強對用地指標分配、土地儲備、土地出讓、土地執法等土地利用重大事項的統籌,通過提高決策層次和水平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同時,結合簡政強區工作,將經營性土地儲備事權下放到各區行使,并相應建立激勵和考核機制,實現土地儲備和出讓模式的重大調整,建立了“一個龍頭出水、多個池子蓄水”的新機制。
二是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既堅守耕地保護紅線,也促進低效用地二次開發。市長與各區區長、縣級市市長分別簽訂年度目標責任書,耕地保護責任落實不力的,將對區、縣級市主要領導予以問責。廣州還制訂出臺了《廣州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實施辦法(試行)》,通過建立城鄉土地的統一交易平臺和交易規則,規范、促進集體建設用地以出讓、出租、轉讓、轉租、抵押等形式合法流轉,為吸引好投資、好項目落地集體土地提供了制度保障。按照“應查盡查,應收盡收”的原則,堅決查處閑置土地行為。
三是科技支撐,實現土地“一張圖”管理。2011年,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建成了集數據集聚、業務監管、遠程監控、視頻會議、決策支持五大功能于一體的廣州市房地數據中心,囊括13類信息,廣州市國土房管局表示,今年廣州計劃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豐富地樓房一體的“一張圖”核心數據庫內容,形成展示國土房管資源狀況的“電子沙盤”,實現“以圖管地、以圖管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