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資源集團4月24日在美國宣布成立,召集眾多企業富豪、有志之士以及專業人員,雄心勃勃地打算發掘小行星上的貴金屬礦產。作為集團顧問,前宇航員湯姆·瓊斯介紹掘金流程:派太空機器人登陸小行星,采掘礦土,運回地球,鍛煉成財富。 但外界專家潑盆冷水:哪兒那么容易! 行星資源集團確有不少名人,如谷歌公司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和他的前任埃里克·施密特、微軟公司原高級研發人員查爾斯·西蒙尼、知名導演詹姆斯·卡梅倫;這家企業收攬不少專家,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火星探索項目主管克里斯·萊維基,還有多次乘坐航天飛機出游和行走太空的瓊斯。 對“太空淘金”設想,瓊斯的比方是,就像用鏟雪機鏟除浮層、鏟出路面一樣,登陸小行星的太空機器人可輕易掘開浮層,進而挖掘金、鉑、火箭燃料等資源。 瓊斯說,由于小行星上重力小,浮層松垮,易于鏟除,“發明一種類似吹雪機那樣的機器應當不是難事”。 行星資源打算18個月至24個月內完成項目第一步,即發射一系列私人太空望遠鏡,在小行星群中尋找合適開掘對象。如果順利,太空機器人最快可在10年內登陸小行星,爾后形成常態,就像班車日常往返礦場一樣。 在豪情、設想和時間表之下,是冒險和巨額投入。 企業外部,一些專家對項目持懷疑態度,認為資金投入產出比可能有如滄海之一粟,僅前期開支或許就得數以百萬美元計甚至數以十億美元計,而運回的礦產價值可能屈指可算。 美國航天局近期將開始一項耗資10億美元的太空之旅,預計捎回2盎司小行星礦石。專家說,即便捎回的是2盎司黃金或鉑金,市場價值不過1600美元。 企業內部人員說,幾年前,當人們對私人太空旅游持質疑態度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成立太空冒險公司,把這一空談變為現實。而那一群人,正是如今行星資源集團的發起人。 創辦人之一埃里克·安德森說:“我們當然知道在彩虹的盡頭尋找第一桶金有多難,但只要成功,就是大事件! 行星資源多名專家談及項目方案時,多次提及“火箭燃料”。其實,所謂燃料就是水。水經過分解形成氫和氧,填充飛行器后成為動力燃料,清潔而經濟。 往返太空開采太空資源不比卡車拉煤,后者可以隨時加油,而太空飛行器在地球表面每加注一定量的燃料,飛行成本就會成倍增加。所以,尋找有水的小行星,是開掘第一步。 具體方案如下: 發射多套幾尺長、幾公斤重的便攜太空望遠鏡,在小行星中尋找合適對象。這一階段的項目開支控制在1000萬美元以內; 目標小行星可以鎖定為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也可以是太陽系自由飛行的小行星,但初期目標應當是從地球附近飛過的小行星。專家說,就難度而言,近地小行星最簡單;就開采而言,自由飛行的小行星最合適,因為個頭小,直徑通常在10多公里內,重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成本最低; 另外,開采前,需在太空中尋找合適“場所”,供飛行器返回時“歇腳”。飛行器“歇腳”時,可將從小行星上帶回的水分解成燃料,加注飛行器,供返地球時使用。行星資源的技術專家說,水的獲取、分解和燃料加注應完全自動操作,由飛行器內部裝置自行完成。 行星資源創辦人安德森說,以小行星為開采對象,是成熟理論,因為小行星質量小、重力小、有水幾率高,可降低飛行器擺脫重力的能量耗用和往返燃料成本,美國航天局認同這一思路并正向小行星進發。只不過,相比航天局的在建項目,行星資源的目標是“花更少的錢辦同樣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