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山地小鎮林科納達可能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淘金集散地。貧苦農民不分男女來到這里,在海拔5200米的礦井里無償勞動,只為得到短暫特許為自己淘金。
隨著國際市場金價節節攀升,林科納達的淘金大軍持續膨脹。為追逐淘金夢,他們不顧個人健康和環境安全,以水銀咬金的危險古法在雪線上淘金。
艱難淘金路
高原反應是林科納達淘金者面臨的第一關挑戰。每當黎明降臨,一批批淘金者即離開鎮上簡陋的居住區,踏上崎嶇山路,向掩藏在冰川之下的礦井挺進。
遠處是安第斯山壯麗的冰川,腳下是崎嶇的山路,但這并非令人愉快的遠足。頭戴安全帽、腳穿橡膠靴的淘金者沿著山路爬坡、下坡、再爬坡……注意避開一路上泥濘的車轍和成堆的垃圾。
兩旁的山坡上偶爾開鑿有“洞口”,那是一家家小商店的窗戶。他們出售毯子、工裝褲和餅干……都是淘金者用得著的東西。
路上也有女人的身影,她們是淘金大軍中的“拾荒者”:自己不開采礦石,只是翻尋廢棄礦石,萬一運氣好也能淘到黃金。
她們也戴著安全帽、穿著橡膠靴,身上還披著當地特產的鮮艷羊毛毯。不少女人將毛毯打個包袱橫系在背后,里面裝著手套、工具和給養。
林科納達5200米的海拔高度幾乎不適宜人類居住,更何況從事采礦之類的重體力活。多倫多大學醫學教授喬伊·費希爾常年從事高原病研究。他警告,在這樣的海拔高度活動,應盡可能行動緩慢。這絕非“瑣事”。在玻利維亞海拔5400米的滑雪場實地研究時,費希爾團隊多名成員因高原反應患上腦水腫,其中包括隊醫。
然而,林科納達的淘金者顧不了這么多,晚到一步金子就會被別人發現。他們緊趕慢趕來到當地人稱之為“睡美人”的雪峰下,顧不得欣賞那如美女仰臥的雪山,直接鉆入山坡避風處開鑿的礦井中。
免費“手工”淘金
時至今日,林科納達淘金者仍然以近乎“純手工”的方式淘金。
冰川上開鑿而出的礦井中罕見工業化機器。這里沒有電鉆和粉碎機,更常見鶴嘴鋤、鐵鍬和螺紋鋼筋。小型翻斗貨車可能是這里最“高技術”的工具,車體多余部分通通被去除,只為盡可能多地載礦石穿行于山間。
一旦進入礦井,要盡快往更深處移動。因為井口溫度較高,井道四壁的結冰隨時會融化,可能造成山石脫落,威脅生命安全。最可怕的是礦井深處的有毒氣體。去年,兩名淘金者沒有配備適當的通風裝置,結果在礦井深處因為吸入有毒氣體而死亡。
每個礦井深數百米。礦工在井底開采礦石,除了工具擊打礦層的聲音,只有冰川雪水滲透巖層滴落的聲音。3名礦工工作得格外賣力,第二天他們將為自己采礦。
只有少數獲得特許權的礦主能在林科納達開采金礦。當地不成文的規矩是:淘金者為礦主無償勞動;作為回報,礦主會給他們一、兩天在礦內任意采礦,這段時間內采得的礦石歸礦工所有。至于需要無償勞動多久礦工才能為自己工作,這完全取決于礦主。通常,只有對采礦進度滿意時,礦主才會“開恩”。
自稱監工的福斯蒂諾·帕里稱,當地金礦成色不錯,但沒人知道這里到底蘊藏有多少黃金。“一流的地質專家來過這里,卻沒人說真話,”他告訴《多倫多星報》記者,“還有一家智利公司來此勘察過。”
金礦“拾荒者”
女人很少下井,她們往往守在山谷里,等待采礦人傾瀉廢棄的礦石。
剛過早上6點半,一堆無用的石頭就被傾倒在一處山坡下。附近的女人們立即行動起來,爭相趕往石頭堆。起初只有20人,后來很快有近200個女人聚集在這里。
她們彎下腰,用穿著橡膠靴的腳翻尋石頭。淘金“拾荒者”的競爭如此激烈,以至于她們來不及在現場一一甄別。只要看見差不多的石頭,她們趕緊用鶴嘴鋤和螺紋鋼筋將其鑿開,再將其中成色不錯的幾塊裝入隨身帶的麻袋。成色最好、最有可能含金子的石頭則放在她們的圍裙口袋中。
不久,女人們的麻袋都撐得鼓鼓的。如果運氣好,她們能從這堆廢石中提煉出黃金,并以每克50美元的價錢賣給鎮上的金店。當然,這也可能是白忙活。不僅累個半死,還白付一天的食宿費用。
林科納達的生活條件幾近原始,但并不便宜。這里的生活用水來自冰川融雪,一桶水賣當地貨幣1索爾。鎮上金店收購1克黃金的價錢是133索爾。每年兩個月的冰凍期到來時,水源更加緊張,淘金者的日子也更難過。除了飲酒,淘金者唯一的消遣可能是嚼古柯葉。當地人相信,這能減緩高原反應。
47歲的瑪麗亞·馬加麗塔在林科納達當了3年淘金“拾荒者”,丈夫也在礦里勞動。盡管夫妻倆都沒有固定收入,但馬加麗塔認為,淘金比務農強。憑借淘金所得,兩口子成功供養長子上大學,還撫養著另外兩個孩子。
誘人的黃金
為自己采礦的那一、兩天,礦工們把礦石背到鎮上。每人背40公斤的礦石是常事。在鎮上,他們付費25索爾切開石頭。切割石頭的時候得盯緊了,一不小心就會被店主掉包,店主會將成色好的石頭據為己有。
接著,礦工們將切割過的礦石背到專門的碎石店,在那里進一步搗碎礦石成細砂。這個過程更像一個宗教儀式。礦工們三五成群圍在四周,一邊喝酒一邊唱歌,祈禱這批礦石產出大量黃金。
14個礦工喝著當地啤酒,打賭他們采到的礦石能提煉出至少100克黃金。礦石被碾碎后,他們遵循數百年來淘金者的做法:將這些細砂石置入淘金盤中,并注入水銀,然后用水反復沖洗。流水會帶走比重較輕的砂石和雜質,而比重較大的黃金和水銀則將沉積下來。將剩余的黃金和水銀用一塊薄棉布裹住,一名工人赤手使勁擠出多余的水銀,得到一塊汞合金。
拿著這塊汞合金,14人歡喜地找到一家金店,在這里,這塊汞合金被放入坩堝加熱,水銀蒸發之后即可得到粗金。
店主拿出天平,礦工們緊張得圍攏起來:65克。這與他們的期待相差甚遠,店主一定有貓膩!這14名礦工拿著粗金塊來到另外一家店稱量,依然只有65克。
最后,他們以每克50美元的價格出售這塊粗金。扣除加工費之后,每人分到218美元。礦工維爾弗雷多·帕雷德斯拿著剛到手的鈔票來到街上,今晚又將徹夜飲酒狂歡。酒醒后,他又得苦干至少兩個星期,才有機會再為自己淘金……
危險的財富
淘金給當地人帶來致富的機會,卻引發健康疾患、環境危機和治安惡化等各種問題。
林科納達淘金者以水銀咬金的古法煉金,完全無視水銀的毒性。水銀是一種有毒物質,極易被人體皮膚以及呼吸和消化道吸收,長時間暴露在高貢環境中可以導致腦損傷和死亡。
當地淘金者以水銀精煉黃金,幾乎毫無防護措施。他們赤手從淘金盤中取出汞合金,在金店提純時也只有一根簡單的排氣管將高溫汽化的水銀排向室外。
任意排放的水銀危害環境。進入當地水循環體系,水銀將污染水源、沉積在植物當中,毒害食物鏈。
加拿大非政府組織“黃金工藝理事會”估計,全球大部分水銀消費用于如林科納達等地的小規模淘金,并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淘金者持續涌入也對林科納達當地環境構成威脅。鎮上常住人口已經超過3萬,卻幾乎沒有任何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當地人口增加的雙重壓力下,林科納達的雪線連年上移。
淘金給人們帶來致富的機會,卻令林科納達治安惡化。鎮上的金店最容易淪為打劫對象。據30年前移民至此的礦工魯本·阿利亞加介紹,生意好的時候,鎮上10多家金店一天能收購200多克黃金。去年3月,3個強盜劫持了當地一個金店老板,令其他金店老板人人自危。
[相關鏈接]
采金生力軍——小規模淘金
過度依靠人工、以水銀煉金的小規模淘金方式并非秘魯林科納達地區特有。加拿大非政府組織“黃金工藝理事會”報告顯示,全世界15%的黃金產自小規模淘金,出自150萬個體淘金者之手。他們的累計產量遠遠高于全球任何一個大型金礦產出。
然而,由于生產隱蔽、分散,小規模淘金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不少窮苦農民包括兒童不顧人身安全,無視法律禁令,仍然用水銀煉金。
“黃金工藝理事會”執行總裁凱文·泰爾默認為,黃金交易的巨額利益趨勢淘金者鋌而走險,堅持不安全的生產方式。“在農村,黃金轉化為財富的能力更為直觀而深入,”他說。
由于農產品價格低廉且銷售環節復雜,農民辛苦務農一年收入微薄。即使在公平貿易原則保護下種植有機咖啡,農民所得最多只有咖啡市場零售價的10%到12%。淘金卻不同,辛苦勞作之后,淘金者所得大概是黃金零售價的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