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吉祥,生子扎堆,各地月嫂價格也在瘋漲。北京、上海收費最貴的月嫂,傭金已超過1.5萬元,高昂的傭金費令人咋舌。(《新京報》4月10日) “天價月嫂”的泡沫是如何吹起來的,媒體記者調查后發現,一方面,當代產婦對嬰兒護理常識匱乏,盲目迷信月嫂的專業性;另一方面,月嫂公司夸大月嫂服務的專業性,并用“月嫂證”、簡單培訓等方式,打造出一個“新職業”,賺取高額傭金。 月嫂“天價”的傭金泡沫自然應當被戳破,但是,在關注“天價月嫂”時,我很不喜歡那種簡單的類比,以及類比中媒體或者觀察者流露出的某種優越感。比如報道中稱,“媒體或呼吁政府加強監管,或探討高價月嫂是否‘物有所值’,但都忽略一個有趣的現象:月嫂這個連單獨職業都算不上的家政工作,為何收入能高于一個醫學博士?”呼吁政府加強監管沒有錯,探討月嫂高價是否“物有所值”也沒有錯,讓人感覺極其不舒服的是,“連單獨職業都算不上的普通家政工作,為何收入能高于一個醫學博士?”這樣的質問中分明流露著些許職業歧視。 與醫學博士相比,月嫂工作的技術含量固然無可比擬。但是“技術含量低”的工種是不是一定得比“技術含量高”的工種收入低一些呢?媒體在關注月嫂現象時,對月嫂的收入情況格外“熱情”,但是“低技術含量”背后的“辛苦”卻鮮有人提及。 雇傭過月嫂的人大都了解月嫂的辛苦。在石家莊,月嫂的一個工作周期一般是28天,這28天里月嫂沒日沒夜地照看嬰兒,幾乎不能睡囫圇覺。單單從對身體傷害的角度考量月嫂工作的辛苦性,恐怕很多工作都無法與之相比。 個別月嫂的“天價月薪”超過醫學博士,這不見得正常;但是,刻意把月嫂的收入和醫學博士對比,這一定不正常。腦力勞動者可以高薪,體力勞動者為何不能高薪?媒體對北京近百名月嫂調查發現,60%的月嫂每月收入在5000元—8000元,20%的月嫂收入在8000元以上,沒有一個月嫂的收入在3000元以下。 雖然口頭上人人都在說職業不分貴賤,可是一到現實中職業的高低貴賤便呈現得涇渭分明。農民工工資超過剛畢業的大學生了,輿論開始“驚呼”;月嫂工資偏高了,輿論同樣呈現出一幅“驚訝”的面孔。 同樣為社會為國家做著貢獻,企業退休職工的退休金遠遠低于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職工,我們呼吁要平等對待退休職工;同樣的道理,農民工和月嫂雖然是體力勞動者,但你不能剝奪他們拿高薪的權利。遺憾的是,當下的中國社會里,一些相對強勢的群體一旦看到相對弱勢的體力勞動者的薪酬趕超了自己,就開始不自覺地“玩矯情”,比如對“天價月嫂”質疑時的口氣——“她們連單獨職業都算不上,為何收入能高于一個醫學博士?”更需警惕的是,這種矯情已經蔚然成風。如果可以“職業身份置換”的話,我相信沒有醫學博士愿意去做月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