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正月里A股市場的一波上漲,新基金發行也迎來農歷年的第一波高潮。不過表面繁榮背后,是各家基金公司心中揮之不去的擔憂。
乍暖還寒
根據Wind資訊數據,包括博時、大成、匯添富、華安、上投摩根、南方這6家頗具規模的基金公司在內,共有28家基金公司的31只新基金目前正在同時發行,龐大的發行隊列令人依稀看到了行業重新回暖的勢頭。
除了上述6家基金公司為代表的大基金持續擴充規模,包括長安、浙商在內的新公司,以及部分小公司也借著市場回暖急忙健全和補充產品線。
中歐基金市場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新產品發行剛一周,目前暫時看不出效果如何。這位市場部人士接受采訪時雖然語氣很平靜。但事實上,對于這只產品的發行,中歐基金卻是下了大注,新產品由公司新任的投資總監親自掛帥。
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管理的產品一般都是公司的旗艦產品,所以從一開始,公司就會將各方面的資源集中到這只產品上。“選擇這個市場發行,應該是他們認為現在可以發一個不錯的規模上來。”這位市場部人士表示。
據她介紹,2011年大部分時間,新基金發行都很不理想。但是2011末以后,隨著市場反彈的出現,基金發行規模逐漸有起色,10億份左右規模的新基金再度出現。“銀行的發行費用以及后面的尾隨傭金把基金公司的利潤空間已經壓縮得很窄。如果所有的基金公司都繼續成立那些兩三億規模的小產品,那基本上就是在給銀行打工了。”上述小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
遺憾的是,為銀行打工,卻是目前公募基金行業的普遍現象。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去年12月成立的基金中,10億以上規模的產品不斷出現,但是進入2012年,除招商優勢企業一只產品外,規模不足4億的產品仍然占了絕大多數。
而這樣的情形不只出現在公募基金中,就連一向被認為個人投資能力很強的私募產品,也出現了因募集困難而無法成立的現象。
“去年的市場對行業影響太大,新基金發行基本上不賺錢。”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對中國公募基金的未來,我充滿信心。但是由于2007年那波大牛市嚴重透支了基金業未來很多年的發展,現在還是在還債期,一時還很難再起來。”這位市場部負責人2007年曾經見證過公司單只產品發行過百億的輝煌,但是她卻對記者表示,公司上上下下對今年新基金發行市場仍然不樂觀。“現在的計劃是(全年)發行3只產品。”她同時表示,公司一只產品已經拿到了批文,不過公司卻希望能夠延后發行。
類似的現象在記者采訪過程中非常普遍。一家小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公司目前雖然正在發行一只產品,但今年已經明確發行的就只剩另外一只產品了。因為市場究竟能發出多少非常不確定,公司也就不希望現在把太多人力、物力投向銷售和發行部門。
創新或離開
發行的壓力迫使整個基金行業想盡辦法去解決外部環境和內部增長之間的矛盾。創新和突破,成為大多數基金公司最后的選擇。
創新,是在制度上開發出新的產品來取得相當穩定的回報,比如分級基金;突破,則是跳出一個虧錢的市場,進入另外有正回報的市場,比如QDII。
這樣的情況在當前31只正在發行的新基金中就有呈現。華安標普全球石油就是一只跳出國內投資市場的QDII產品。而包括長信可轉債、國聯安信心增長等多只分級基金則是延續著2010年的創新之路。
相對于其他如指數、股票、債券分級基金,長信可轉債基金則顯得更為“圓滑”。因為可轉債的特點決定了它可攻可守的特點。一是因為目前整個可轉債市場到期收益率處于歷史高位;同時如果未來股市反彈,可轉債的收益空間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