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現,銀行理財產品正“傍”上情人節大做文章,產品設計與營銷圍繞節日主題展開。
可是,浪漫營銷背后,產品收益率能否得到保障?這些產品資金投向哪里?銀行間資金面年后逐漸寬松跡象對理財產品意味著什么?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情人節賣點
“這可是銀行理財產品第一次以情人節為主題發售。”一位銀行理財經理告訴本報記者。
為了應景節日消費,浦發銀行在今天情人節當日啟動銷售“同享盈之愛你99情人節專屬理財計劃”,作為情人間互送的所謂“能賺錢”的禮物。為了切合主題,這款產品的投資期限被專門設計為99天,諧音“久久”,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0%,諧音“我愛你”。
無獨有偶,光大銀行從本月8日開始發售一款名為“情人節理財”的產品,今天是該產品的發售期最后一日。產品的投資期限和預期收益率與浦發銀行上述產品相同,起點認購金額則同樣取了諧音含義的5.20萬元。
除此之外,一些銀行雖沒有打造專屬產品,卻在銷售過程中十分注重“節日賣點”。昨日,本報記者以“為男友選一款禮物”的名義來到深發展閔行某支行時,理財經理特別推薦了該行今日起售的“聚財寶”現金溢計劃47號產品,其投資期為125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3%。該理財經理很機靈地營銷:“這不是預示著愛得更久,收獲更大嗎?”
打著“情人節”旗號的理財產品申購情況如何?據光大銀行一位高級客戶經理介紹,該款產品“在同類產品中賣得最好”,連日來“不斷有顧客針對這款產品進行咨詢”,這些顧客多為白領人士。
除了銀行理財產品,基金和保險公司也趕趟這班浪漫列車。易方達基金推出了專為情侶設計的定投計劃,名為“我愛你”定投基金;平安人壽和泰康人壽亦推出愛情主題產品。
“最賺吆喝的產品未必最賺錢”
這些產品究竟有多特別?華麗營銷背后的收益如何?某第三方理財機構產品研究總監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營銷與運作是兩碼事,最賺吆喝的產品未必最賺錢”。
他分析稱,這些產品僅特別在創意上,撇去這個“噱頭”,產品并沒有為投資者進行任何量身定做,甚至“相比部分銀行的同類產品還有點不劃算”。他介紹稱,有銀行發售預期年化收益率同為5.2%的產品,投資期限僅為70天到3個月。而情人節產品則為了討口彩將期限設置成99天,有“拉長期限”之嫌。因此,“投資者最好貨比三家”。
此外,本報從光大銀行銷售柜臺獲悉,這5.20%的“好口彩”年化收益率僅是測算收益,即到期后最高可以達到的數值,并非保證收益。
不過,上述研究總監也稱,加入創意的新產品可以拉動市場需求,激發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
收益率走低
銀行理財產品靠什么賺取收益?一位銀行產品開發部門高管告訴本報記者,按投資標的劃分,市場上紛繁的理財產品總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投向股票、商品或匯率市場等,通常作為“結構化產品”,銀行的角色其實是代客理財的顧問人,產品盈虧取決于投資判斷準確與否;另一類投向銀行自己的“資產池”,這種產品其實是“借貸的延伸”,即銀行將上游的票據、債券等金融工具融資成本,經中間層層“盤剝”后,通過理財產品的形式轉手“賣”給產品顧客,產品收益來自上游金融工具的融資利率。
上述幾款情人節理財產品均屬后者。據浦發銀行人士介紹,其產品“資產池”中的金融工具為國內市場具有良好收益性與流動性的存款、回購、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高信用等級的信用債等;光大銀行產品的金融工具則包括現金、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工具、新股申購類信托計劃、債券和準債券類產品。
“由于此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來自上游金融工具融資利率,而此融資利率又與市場資金面松緊息息相關,因此隨著年后尤其是銀行間資金面漸松,"資產池"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降。”上述第三方理財研究總監表示。
根據第三方理財機構普益財富提供的數據,去年半年末、年末在銀行理財市場上大行其道的逾6%、甚至逾7%年化預期收益率產品,現幾乎已不見蹤影。數據顯示,春節后至2月9日,銀行共發行603款理財產品,平均年化預期收益率為4.88%,其中人民幣債券產品239款,平均年化預期收益率為4.83%,超短期人民幣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35款,平均年化預期收益率僅4.21%。
一位銀行理財經理以銀票為例向本報記者解釋,“我們銀行收銀票的貼現獲利曾高達9%,現在只有6.8%;"資產池"的投資收益總不能完全兌付給顧客吧,銀行有產品的銷售和管理成本,現在能給顧客5%以上的收益率,已經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