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基金周刊獨家調查發現,2011年12月,71只偏股基金“第一重倉股
”股價跌幅超過15%,市場表現遠遠落后大盤
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年末若為爭排名相互砸盤,這種舉動可以說是損人不利已,所以,基金砸盤只是謠傳
基金作為市場上最活躍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其精挑細選出的第一大重倉股股價表現往往與基金凈值的高低密切相關。而在年終歲尾的年度排名爭奪戰中,基金“首席”的表現就顯得更為關鍵。然而,據了解,目前一些基金公司對旗下基金經理的考核區間為1月1日至11月30日,12月份基金的業績不在考查范圍之內,在這樣的前提下,基金“首席重倉”年終表現若出現異常,就不免引來市場上對公募基金上演砸盤戲碼的猜測。
數據顯示,去年12月,基金“第一重倉”效應消失,平均跑輸大盤4.03%。71只偏股基金的41只第一重倉股股價跌幅超過15%,涉及42家基金公司。其中,40只基金當月回報率位居整體后1/3陣營,更有9只基金是從前11個月整體前1/3梯隊滑落,甚有“被暗算”而“中招”的嫌疑。
在貌似有力的數據支撐下,又加之此前基金為年終爭名次砸盤的說法不絕于耳,公募基金的透明度也再三遭到質疑。而《證券日報》基金周刊通過向基金公司進行了解發現,砸盤的說法根本立不住腳。
“第一重倉”效應年末消退 僅三成“首席”跑贏大盤
數據顯示,2011年最后一個月中,納入統計范圍內的363只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的150只第一重倉股股價平均下跌9.77%,跑輸大盤5.74%下跌幅度4.03個百分點,若假設基金未對其首席重倉調倉,則“第一重倉效應”在此月盡失。而在去年前11個月中,第一重倉股股價區間平均下跌幅度跑贏大盤5.37個百分點。
具體看來,150只偏股基金第一重倉股在去年12月中,僅49只跑贏大盤,占32.67%,而跌幅超過15%的個股數量卻達41只。
數據顯示,將上述41只個股列為首席的71只偏股基金,在2011年12月中,平均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為-9.17%,跑輸整體回報率平均水平1.68個百分點。
砸盤陰影籠罩 9只股基“中招”
從基金及基金公司角度來看,將上述41只去年12月份中,股價跌幅超過15%的個股列為其“首席”的偏股基金共有71只,涉及42家基金公司。其中,40只基金當月回報率位居整體后1/3陣營,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的9只基金在去年前11個月中,回報率均在整體前1/3梯隊當中,占22.5%。即,第一重倉股在去年12月份跌幅較深的基金中,超兩成回報率受到牽連,由前11個月的前1/3滑落至12月的后1/3.
具體看來,上述9只疑似受到砸盤影響,且因“被暗算”受傷最重的的9只基金,涉及8家基金公司。需要注意的是,由王亞偉操盤的大盤精選和策略精選兩只均列席其中。
在這9只疑似“被暗算”基金中,第一重倉股在年終最后一個月里,受傷最深的是浦銀安盛紅利精選基金,該基金去年三季度時,將金種子酒列為其第一大重倉股,持倉873萬元,而去年12月中,該股股價深跌21.58%,跌幅近為同期大盤4倍。受此影響,該基金由前11個月排名114位直降到260名,一個月排名下滑近150個位次。假設該基金未對其調倉,則一個月受累金種子酒浮虧188.38萬元。
而9只基金中,對其“首席”持倉5億元以上的3只基金分別為嘉實主題精選
、華夏大盤和南方隆元產業主題,分別持有其第一重倉股康美藥業
10.68億元、6.74億元和5.3億元,而這3只個股12月卻不給力,跌幅分別達18.64%、16.55%和19.65%。
南方基金公司對此表示,雖然南方隆元產業主題的第一重倉股中國重工在去年12月跌幅達19.65%,超過上證綜指同期表現,但12月里,中證500指數的下跌幅度也接近15%,所以在市場本身下跌幅度較大的背景下,該個股股價的下跌也屬于正常現象。
“陰謀論”盛行 基金砸盤只是謠傳
在貌似有力的數據支撐下,市場早已被基金年末為排名戰而上演砸盤戲碼的言論所充斥,為了解幕后真相,印證到底這種說法是否能夠立得住腳,記者聯系了多家基金公司一探究竟,而答案卻是否定的。
地處深圳的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卻對《證券日報》基金周刊表示,基金公司是一個理性的整體,是由各個部門和環節構成的,而不是個人,是不帶有情緒的。至少我是很難想象基金年底相互砸盤的說法是真的,因為這種舉動可以說是損人不利已。雖然基金公司的業績考核期有所不同,有的公司將這一期限截止至11月30日,但投資者才是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公眾看的還是基金的全年業績,如果真有砸盤的動作,對自身凈值也會造成不小的影響,那么這最后一個月里,基金公司對投資者也是無法交代的。
“弱市中,基金一般較為習慣抱團取暖,而在市場看不到希望的時候,”陰謀論“往往也就流傳開來,即使在成熟的市場也會有這種現象出現。2011年市場低迷,券商的交易量也大幅下降,一般來講,這種情況下,基金的交易和換手也均會下降,倉位不會有太大的調整。所以,基金砸盤只是謠傳。”上述人士補充道。
同樣,華泰聯合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王群航也持有相同觀點,他對《證券日報》基金周刊表示,”砸盤是操縱市場的一種做法,而在基金市場上,這種說法是不存在的。基金業績單月突然下滑也只能說明其配置的個股在當月沒有跟上市場的拍子,如果靠賣出個股來提升凈值,那么平日也大可如此,又何必等到年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