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與“政策面”的化學反應在過去一年間深刻改變著基金行業的海岸線,然而福兮禍兮難以一言蔽之。對于短期利益的過度追求有可能使原本的發展機遇變色;同時,對于一個致力于在中國資本市場謀求長遠發展的行業來說,一時的挫折也意味著轉型力量的持續積蓄和發展方向的再度求索。
本報評選出了2011年基金業十大新聞,鏡于過往,燭照未來,供讀者參考。
1、堅守三條底線,首次施刑老鼠倉
2011年,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對原長城基金公司基金經理韓剛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作出公開判決,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沒收其違法所得并處罰金31萬元。
作為國內基金從業人員利用未公開信息違規交易被追究刑事責任的首例案件,該判決既開啟了基金經理“老鼠倉”被追刑責的先河,也對此類違法犯罪形成了極大的威懾作用。此后,原光大保德信投資總監、原光大保德信紅利基金、光大保德信均衡精選的基金經理許春茂,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并處罰金210萬元,退繳的贓款予以沒收,上繳國庫。
近年來監管層加強了對于基金行業規范監管的力度,并多次表示,必須堅守“三條底線”不動搖,任何機構和個人都不能觸犯“老鼠倉”、不能進行非公平交易、不能搞各種形式的利益輸送。
2、基金頻繁踩雷,天災還是人禍
年內基金集中重倉的部分股票頻繁遭遇“黑天鵝”突襲,“踩雷”事件屢有發生。
雙匯發展、華蘭生物、中恒集團、紫鑫藥業、中國南車、中航飛豹、大元股份、科力遠以及年末炒得沸沸揚揚的重慶啤酒等,今年以來大大小小數十家公司因各種原因被頻繁“引爆”地雷,身陷其中的基金只能接受凈值損失、份額遭遇大量贖回的尷尬。
曾經被投資者譽為市場“帶頭大哥”的公募基金業面臨市場的“信任投票”,一場有關基金投資理念和行為的反思討論就此拉開序幕。雖然部分“踩雷”事件屬于“天災”,風險并非基金自身可控,但并不排除另一些由于基金投資偏離和調研缺失而產生的“人禍”。
在當下“浮躁”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以長期穩定業績為重,在投研實踐過程中堅守價值投資底線,盡量減少甚至避免人為因素所導致的踩雷事件發生,既需要基金從業者自身的謀略水平,也需要制度監管。
3、資金入市又辟渠道,RQFII產品呼之欲出
2011年末,華夏、嘉實、南方、華安、匯添富等9家基金公司獲得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資格;緊接著,首批RQFII產品正式獲得香港證監會批準,在年后公開募集。
此前不久,證監會聯合人民銀行和外匯管理局下發了《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對RQFII業務予以明確,并宣布初期RQFII試點額度約為人民幣200億元,其中160億元可投向固定收益證券,40億元資金則可支持A股。
RQFII產品的推出確立了離岸人民幣回流的機制,增加了海外投資者通過離岸人民幣投資中國內地市場的又一通道,對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起初試點本著穩健原則以債券投資為主,今后時機成熟時投資產品或將更加多元化。
4、股債雙熊,基金排名“含金量”降低
2011年基礎市場持續調整,基金投資遭遇嚴峻考驗。
年內股市維持震蕩,偏股型基金業績跑輸大盤;前期債市利空頻襲,偏債型基金終結連續六年盈利記錄;歐債陰霾籠罩海外市場,即便黃金基金一度強勢躍升,QDII基金整體依舊表現疲軟;唯有貨幣基金受益于緊縮政策導致的資金利率提高,成為唯一整體取得正收益的基金品種。
在業績乏善可陳的背景之下,基金排名戰由比拼“誰賺得多”退而求其次為比拼“誰虧得少”,其“含金量”有所下降。然而無論盈虧,短期的業績表現始終不能穩定代表基金的“長跑能力”,不應成為指導投資者買賣申贖的唯一參考因素。對于基金業績的年度排名,投資者應理性看待,無需過分看重。
5、公募高管頻繁換血,期待機制突破
隨著肖風年內去職博時基金總經理,中國第一代老十家基金公司已有九家創業總經理掛靴而去,僅剩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還在堅守崗位。
除此之外,行業生態演變的加劇也使得年內公募大佬換血頻率有所上升。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年內有17家基金公司發生總經理更迭,12家基金公司發生董事長更迭,111位基金經理從原供職崗位離職。
雖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高頻率換血依舊引發市場對于公募基金行業人才"供血不足"的擔憂。躁動的人才流動成為2011年公募行業的關鍵詞,行業進入“焦灼”狀態,發展的瓶頸讓公司的掌舵人想突破卻不得其法,成為其選擇“換個環境”的重要原因,由此也引發了多方對于如何建立有效機制促進行業人員有序健康流動的討論和探索。
6、納入“兩融”,ETF迎來發展新機遇
11月25日,滬深交易所分別發布《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這意味著融資融券業務由試點轉為常規。同時,滬深交易所還分別調整融資融券標的證券范圍,將交易所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納入其中。
ETF被納入融資融券標的后,為投資者提供了多元化投資策略的新空間,能夠讓投資人在交易策略上有所選擇,不論是做多還是做空都為投資者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對于基金公司來說,或將進一步激活入圍的ETF交易量,相關基金的存量規模有望擴大,從而為基金公司發展新產品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7、準入門檻降低,市場化“危”與“機”
六通道審批制使得新基金發行大為提速,2011年成立的新基金數目首次超過200只,達到212只;與此同時,各路資本相繼涌入基金行業,當年共獲批或成立新基金公司7家。
除此之外,在“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基金在開展相關業務方面的約束也逐漸減少,年內多家中小基金公司在監管層取消200億門檻后獲得開展專戶業務資格,并上報相關產品。
市場化進程拓寬了基金行業的發展戲路,提升了其競爭意識,在促進其朝著提供更加專業化和特色化服務方面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然而囿于對短期利益的過度考量,基金行業市場化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被嚴重扭曲,一方面該年度新基金發行陷入存量競爭、業內互耗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在資產規模不進則退的行業生態中拼發行又是“不得已而為之”。
8、華安國際平靜謝幕,首只公募基金清盤
11月,華安基金發布公告稱,華安國際配置已于10月27日收到雷曼兄弟國際(歐洲)公司支付的和解款項及利息合計逾4700萬美元;公告同時表示,華安基金決定于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第一個投資保本周期到期日終止基金的基金合同,進入清算和財產分配環節。自此,在經歷了5年的跌宕起伏后,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宣告平靜謝幕。該基金也成為內地公募基金行業第一只真正意義上“清盤”的基金。
作為第一只QDII基金,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試點歷程為基金投資走向海外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借鑒,對QDII制度的完善有著積極意義。此番與華安與雷曼訴訟案的最終成功和解,也為中國內地同行走向海外,應對國際金融風暴,處理金融危機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9、三年長跑大局落定,華夏股權轉讓名單出爐
經歷三年長跑的華夏基金股權拆分終于在2011年大局落定,股權受讓名單正式出爐,中信證券保留49%股權,另外51%股權將被5家公司共同持有。
雖然華夏基金的股權轉讓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股權轉讓名單落定,意味著股權轉讓進程過半。此前由于華夏基金股權結構不符合基金法規定,相關股東被證監會發函督促整改,其境內公募新產品的發行申請和新專戶一對多產品的備案被暫停;而伴隨股權的順利整改,上述制約有望放松解除。這對深受股權結構困擾的華夏基金來說,意味著即將渡過難關,重新邁開發展步伐。
除了華夏基金,年內另有9家公司完成了部分股權更迭,包括長盛、中郵、銀華、建信、光大保德信、申萬菱信、東方、新華和平安大華等。
10、QDII基金戲路拓寬,工具型價值凸顯
盡管整體表現疲軟,年內QDII基金依舊有亮點顯現。受益于強烈的避險需求推動國際金價走高,走創新通道的首只黃金QDII基金諾安黃金成為年內為數不多為投資者取得正收益的公募基金。
出海五年,QDII基金從起初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到目前債券型、FOF型、商品型、房地產型一應俱全,從當初的全球配置、大中華概念到區域投資、主題投資,從成熟市場到新興市場,創新戲路不斷拓寬,一些QDII開始運用外匯遠期或是空頭杠桿來對沖風險。
海外市場的投資工具豐富,QDII基金可以幫助投資者創造出不同的工具型產品,讓廣大投資者分享海外市場收益,平滑投資風險;另一方面,更為專業化、精細化的投資主題和投資形式往往也伴隨著相應的局限性和風險,因此,對于所謂的產品創新,市場應給予更長時間的觀察,通過實踐檢驗其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