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臨近,市民的投資需求和銀行年底攬儲沖刺的雙重驅動,使得銀行理財市場異常熱鬧。盡管銀監會緊急叫停了1個月以下短期理財產品和存款送禮等變相攬儲行為,但銀行理財頻現32天、34天產品等“擦邊球”產品,而部分開放式、滾動型理財產品亦成為超短期理財的替代形式,可謂是今年年底銀行攬儲的新花樣。
變相超短產品頻現
在銀監會強勢監管之下,投資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超短期產品在11月底就已經出現量價齊跌的局面。但部分銀行在攬儲壓力下似乎并不畏懼,仍在曲線變通。
記者走訪長沙多家銀行網點發現,為了吸儲,這些銀行將原有短期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延長了幾天,重新“換裝”發行來規避監管。比如,多家銀行就推出了32天、34天、39天的理財產品。一位銀行理財經理向記者坦言,今年圣誕、元旦、春節三節在30天內,這類產品踩準時點,買的人還真不少。
“沒辦法呀,攬儲的任務太重了!”該人士透露,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年底最后一天和下個月月初的存款波動不能太大,這類跨年理財產品從12月中下旬開始,到明年1月的中下旬截止,正好可以用來穩定銀行的存款量。銀行規避了監管限制,又能應對年終存款任務。
提醒
中信銀行長沙東風路支行貴賓理財經理謝瑾提醒市民,假設一款產品從12月中旬起息,如果期限是30天出頭,到期是1月中下旬,那個時候正好是春節假期前后,銀行的理財產品會十分少,市民很難找到對接的理財產品,買兩個月期限的產品可能更為適合。
滾動型產品接力攬儲
目前,銀行還紛紛提高了開放式、滾動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這些滾動型理財產品接替超短期理財產品,承擔起年終攬儲的重任。記者了解到,主流的7天滾動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已經達到3%以上,有的產品能達到4%以上。
剛被某家銀行理財經理勸說買了滾動產品的市民周爽,向記者直言,“銀行實質還是為了攬儲,好在預期收益還說得過去。”
提醒
這類“打擦邊球”的理財產品是否有違規之嫌?眾銀行則矢口否認。一位國有銀行理財經理稱,有些超短期產品是滾動型產品,如果投資者不將錢兌現的話就會一直滾動下去,這類產品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超短期產品,至少現在來看,并不在銀監會的禁止名單中。
市場觀察:年化收益率全線趕超5%
距離2012年僅剩一周,各商業銀行對歲末年初的理財產品市場以及存款市場的爭奪全面進入白熱化階段。
記者在銀率網上瀏覽發現,收益率在5%以下的理財產品已經難覓蹤跡。而普益財富的統計也證實了這一現象,數據顯示,1個月至3個月期限的產品數量為70款,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5.03%;3個月至6個月期限的產品數量為19款,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5.44%;6個月至1年期限的產品數量為6款,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5.57%。
從起點金額來看,5萬元以上的產品,一般預期年收益率為5.0%;100萬元以上的產品,一般預期年收益率為5.8%。此外,記者注意到,5萬元門檻的產品滿目皆是。
因為攬儲任務巨大,銀行在附加增值服務上也暗中較量。多位市民告訴記者,有銀行聲稱只要達到10萬元資金及以上的儲蓄或理財客戶來行辦理業務都可派專車接送,同時更有禮品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