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境內人民幣即期匯率再度觸及跌停,為今年11月30日以來連續第9次盤中跌停。不過,與9天前相比,通常口徑(即期交易收盤價)的人民幣匯率,仍實現了172個基點或0.27%的升值。官方中間價的升幅還略大于此,為290基點或0.46%。也就是說,這段時間以來人民幣根本沒有貶值。
而遺憾的是,這道簡單的算術題,很多人卻做錯了。為什么呢?其實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那就是中國人民銀行每天設定的官方中間價,并非上一日的收盤價,而是根據隔夜美元和其他一籃子貨幣走勢,以及當日早間做市商(主要是大型銀行,含外資銀行)報價撮合計算的結果等決定的,很多時候會高出上一日收盤價數百個基點。這與股票市場的最大不同點,導致了兩者最終結果的迥異。
同時,“每日交易波幅不能超過0.5%”的限制,也是這道算術題中一個不應忽略的重要環節。舉例來說,近9日當中中間價升幅最大的交易日為12月1日,其官方價格開在1美元對6.3353元人民幣,比上一日(11月30日)境內即期市場收盤價6.3789元高出了436個基點,約相當于0.6835%的升幅。這樣一來,即使12月1日當天盤中人民幣觸及了相較中間價而言0.5%的跌幅位,其實際匯價6.3670依舊高于11月30日跌停價6.3799元129個基點或0.2%。
更重要的是,境內即期人民幣匯市由于受到商業銀行不能持有美元空頭過夜,以及其他一些非市場因素等的影響,其收盤價很可能高于跌停價格。以消息面出現巨大變動的極端情況為例,該交易日日內波幅達到上下各0.5%的話,最終收盤價則可能遠遠高于跌停價。也就是說,即使當日出現盤中跌停,但最終的通常口徑人民幣匯率仍是升值的。
平心而論,人民幣即期匯率的屢屢跌停,已不同程度傷害了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這或許也包括股市投資者在內。那么,解決之道何在?
從市場分析人士觀點看,現在仍有分歧明顯的“兩派”:一方認為,人民幣尚未達成完全的國際化,因此,未來仍應通過中間價管理來提振市場信心,并維持小幅波動和緩慢升值;另一方認為,我國已為盡國際義務付出了許多,未來應采取“陣痛”的方式,將中間價與前一日收盤價“接軌”,待到市場預期發生“久跌必漲”的轉變時,再宣布擴大日間波幅至1%或2%,市場也將由此步入更為理性的正常波動區間
。
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美元走強,世界多數國家貨幣正對美元實質性貶值,這已導致我國人民幣有效匯率出現了暴漲,并將嚴重拖累中國對美國以外地區的出口。同時,這也令國內政策以不必要的寬松作為代價,對此進行了緩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