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再次跌停,這是自11月30日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第七個交易日觸及跌停。對此,多位接受采訪的經濟學家認為,短期來看,人民幣貶值預期將存在一定時間,但這只是階段性的,中長期看人民幣將重回升值預期。 “國際投資者擔心明年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風險。”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溫彬認為,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出現有國外、國內兩方面的原因。 從國外層面看,受歐債危機影響,市場避險情緒持續上揚,美元因其避險功能而持續被大量購買,匯率走強。而國內層面,今年我國經濟增速逐季放緩,尤其出口方面下滑明顯,順差收窄。這種情況下,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發生變化,其人民幣資產需求下降。 溫彬稱,從資產價格角度看,今年股市、地產表現不佳,人民幣出現貶值也在預期之中。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則認為,導致目前人民幣匯率下行最重要的原因是資本出逃。“全球流動性進一步緊縮,美元指數進一步回調,以往流入中國的非FDI資金可能會大幅度流出,因此人民幣貶值壓力還將存在一段時期。” 劉元春還表示,明年2月將是歐洲國家債務償還的最高峰,也是歐債危機惡化的關鍵時間點。在這之前,各國相對匯率將處于一個大變動的階段。但他同時也強調,如果歐洲債務危機相對穩定,中期來看,人民幣升值壓力還是存在的。 “目前由于投機資本流入量下降和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人民幣升值壓力將相應減弱。”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撰文指出,但是,只要中國有較大的貿易順差,只要中國還未建立起由外匯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匯率形成機制,國際社會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就不會消失。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昨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人民幣匯率短期的波動主要受投機因素影響。他指出,在歐債危機背景下,中國出口不再強勁,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步伐追不上美元的強勁升勢,持有人民幣的投資者收益隨之下降。投資者通過拋售人民幣購買美元資產獲得更高收益,這是造成短期波動的直接原因。 中信銀行國際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兼策略師廖群向本報表示,外匯占款的首次下降顯示資金流出大于流入,從供需關系上看人民幣存有貶值壓力。但他認為,國際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仍存在,在歐洲情況得到改善后,資金凈流入中國仍是趨勢,人民幣將同時走上升值通道。 高盛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Buchanan近日則向包括本報在內的記者表示,去年該行認為人民幣升值幅度為5%~6%,現在預計明年上半年升值幅度為3%,下半年隨著脆弱外部環境得到改善,升值幅度將達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