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攬存“利器”的超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在年底這一對銀行來說非常重要的攬存時點上,卻已是強弩之末。
根據第三方統計機構銀率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商業銀行共發行一個月及以下期限銀行理財產品398只,占市場總量19.3%。而在10月份,這一期限產品的發行總量是615只,市場占比30.34%。相比之下,同期限產品11月份的發行量下降了約三分之一。
普益財富數據也顯示,11月28日當周,一個月期限及以下產品共發行了24款,較11月21日當周的43款發行量有較大降幅。
不僅如此,此類理財產品還出現量價齊跌的情況。
井噴不再
銀率數據表明,今年6月份,1個月以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43%,11月份的平均收益率已跌至3.56%。比如,中國銀行目前在售的“七日有約”自動滾續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7天,人民幣幣種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是3%。
而在此前,這類超短期產品常以高利率示人。比如光大銀行陽光理財“假日盈”在今年國慶推出的產品,8天期限年化收益率就能達到5%以上。
超短期理財產品目前的境遇,或許與監管部門的引導有所關聯。
今年6月,銀監會明確要求不得通過短期化和違規提高收益率等手段變相高息攬儲。9月30日,銀監會再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強調禁止以高息攬存的方式調節監管指標。
而11月11日,在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銀監會再次強調“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有消息稱,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還在該會議上要求,“原則上不允許發行一個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財產品!
于是,這一上半年處于井噴狀態的銀行理財品種,其發行量開始迅速下降。
普益財富研究員王玲玲表示,銀監會的這項措施一出,市場上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就應聲而落,其中主要受到影響的是中資銀行理財業務,在超短期理財產品中,中資行占據了99%的市場份額。她認為,銀監會此舉體現了對銀行理財業務“受人之托,代為理財”業務實質的回歸期望,銀行應為投資者做好財富規劃,而不是單純依靠發行理財產品為銀行傳統存貸業務鋪路。
現金管理類產品趁機上位
監管部門為了防范超短期理財產品騰挪存款而將其限制,但投資者對于此類產品的需求并沒有消退,不少銀行轉而發行30-40天期限的理財產品。如招行的點貸成金626理財計劃,浦發的第五十期匯理財穩利系列M1\M2款,投資期限均是31天。
與此同時,由于銀監會上述禁令并沒有明確是否包括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在銀行業內人士看來,此類產品有可能是銀行今后操作短期理財產品的方向。
“投資者對短期理財產品的需求量依然很大,這類產品的最大優點就是期限短非常靈活。并不非要幫投資者跑贏CPI,短期產品只需明顯高于活期存款利率就很受歡迎。”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下半年短期理財產品的發行量一步步減少,銀行可能會將短期理財產品的重點放在現金管理類產品上。”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與超短期理財產品到期才能贖回略有區別,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每日都能開放贖回,主要投資于國內的貨幣、債券市場,其收益率相對于有固定期限的超短期理財產品來說會更低一些,但是相對于同期0.5%的活期存款利率,對投資者依然有吸引力。
當前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在3%以下,3個月定期存款的利率是3.1%,根據銀率的數據,11月份1-3個月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88%,因此現金管理類產品主要適用于3個月以下的短期理財需求。
此外,由于近期債券市場表現突出,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收益也有了明顯提升。
中行的“中銀日積月累”12月5日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05%,在7月份時收益率為1.8%;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活期寶”目前的收益率在2.5%-2.8%,而6月份時的收益率約為2.0-2.2%;招行的“日日金”在11月底的收益率還是1.95%,現在已經漲到了2.2%。